“写意雕塑论”的意义
本文选题:雕塑艺术 + 美术学 ; 参考:《民族艺术》2004年03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J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砚祖;在山水与塑造之间——雕塑艺术家周鹏生及其作品[J];美术;2004年09期
2 钱海源;梁明诚和他的雕塑艺术[J];美术;1996年04期
3 刘玉庭;浅谈雕塑的色彩因素[J];饰;2003年01期
4 ;半个世纪的足迹中央美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回顾展研讨会纪要[J];美术研究;1998年04期
5 潘绍棠;环境雕塑三题[J];美术学报;2002年02期
6 徐运北;发刊词[J];雕塑;1995年01期
7 孙振华;论张烽的雕塑艺术[J];美苑;1994年04期
8 黄发榜;雕塑教学体系中的硬件与软件——试论傅维安先生开创的“构饰课”[J];新美术;1994年02期
9 李果;情趣勃发 意态万方——陈春阳雕塑艺术欣赏[J];美术向导;1999年05期
10 唐建;试析西方雕塑艺术的动感美[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关于雕塑教育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陈漓;易乐平;;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刘鉴君;;平面雕塑与立体艺术[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5 贺莲花;江碧波;;水与雕塑的结合设计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戴晓玲;戴晓莉;;艺术设计中可承载之“轻”——解析雕塑大师亚力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昕;;略谈美术学教学建模[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8 刘彦红;王静;王顺辉;;雕塑艺术中的形式问题[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陈培一;;“雕塑批评”之我见——试论雕塑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韩起文;;论“灯光雕塑”[A];海峡两岸第十三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城市雕塑与中国精神[N];文艺报;2003年
2 ;中国雕塑流派不再一枝独秀[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河南“城市名片”好尴尬[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张润垲;浅谈雕塑艺术[N];中国水利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张小兰;亨利·摩尔怎么看[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述;开启中国城市雕塑新纪元[N];吉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武卫平;太原向垃圾城雕说“不”[N];发展导报;2004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张为真;5个方案入围 诚邀市民评选[N];深圳商报;2003年
9 ;农民雕塑进社区引发争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贾图壁;雕塑产业前景广阔[N];华夏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殷双喜;永恒的象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4 刘立彬;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韩超;艺术精神的反拨与升华[D];苏州大学;2008年
9 范文南;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D];上海大学;2010年
10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蕾;建筑与雕塑的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2 梁刚;雕塑·建筑·景观[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王展;论西方现代雕塑多位空间的视觉表达方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骆韬颖;浅析当代艺术中雕塑与装置的关系[D];四川大学;2003年
5 郑宣彪;论雕塑的空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军;试论雕塑材料语言与造型[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7 王琪;谈人物雕塑的姿势[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8 王慎;马背的负载——对中西方有关于马的纪念性雕塑艺术中马背上无人或有人问题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9 谌扬;雕塑工作室的空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牟柏岩;模仿之“乐”[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112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11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