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面像造型艺术的演变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8:19
【摘要】:佛教艺术是艺术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佛教艺术所涉及一系列的神灵形象非常古怪奇异。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佛造像中,大部分佛造像的材质多是以泥、石、木、金铜为主。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对佛面相造型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来阐述汉地各不同朝代佛面相造型艺术的风格转变。佛教艺术诞生于犍陀罗地区,因犍陀罗特殊的地里位置和浓厚的人文气息,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佛教造像,其中融合了印度、希腊、罗马以及伊朗等多国的文化。因丝绸之路的开拓,佛教艺术逐步进入我国敦煌,西藏及汉地的佛造像艺术形象都受到其深远的影响。后因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熏陶,佛造像艺术在汉地开始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佛造像艺术特征。以唐代为例,唐朝国富民强,因此,唐代佛面相在造型上呈现出庄重沉稳的面貌,不仅拥有高贵典雅的气质神韵、而且连装饰也极为华丽精致,再加上超然纯熟的制作技艺,使整个佛造像艺术在唐代呈现出雍容华贵的风貌。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首先对佛面相各部位的名称及发式的变化进行简述,其次重点讨论汉地不同朝代佛面相造型艺术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主要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佛造像艺术的起源进行阐述,第四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佛面相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佛面相造型在佛造像艺术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梳理,总结出以下结论:首先,由于时代的不同,佛面相的造型会因人们的审美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其次,佛教艺术作为一个大的整体,每一个时期佛面相在造型上所产生的变化都不是孤立形成的,与周边地区都有必然的联系性。研究汉地的佛面相的造型艺术就要和犍陀罗的佛教艺术相结合,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吸收、不断融合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汉地不同时期佛面相造型特征的比较研究,融入艺术的图像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时间上开始梳理,加上空间层面的结合,具体阐述了汉地不同时期佛面相造型特征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佛面相艺术的造型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展现了佛面相造型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时期产生佛面相造型差异的综合原因。
【图文】:
是头部后面的圆轮形图案,在不同的年代造像中能看到有火焰纹式和圆盘式等多种2、关于汉地佛面相造型艺术中一般情况下,佛面相中的发髻与肉髻坡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有极少一部分早期以犍陀罗人物形象为基准的佛面相的载,只有修行圆满的人头顶的骨肉才会隆又被称为肉髻,发髻也是三十二相之一相行的传统盘发式样,这一点在古印度的绘不同的发式在各个朝代出现的频率也高的即是束发式的发纹,到了北魏后期,时期又呈现新的发纹,螺发式,在早期的磨光发式却甚至一直延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物造型写实性的特征,水波纹式的发髻在东传的时还融入了汉地人的束发方法,这也是经过同化和改所产生的新形式的水波纹发式。(如:图 4)(2)、涡卷发式:涡卷发式作为水波纹发式的分支,涡卷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其明显的特征,涡卷发式又融合了水波纹发式的特点,大大小小的涡卷在头部的正中间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或者以头部的中线作为基准线,对称的向四周分布,多以右旋为主。(如:图 5)(3)、螺发式:螺发式的展现就如同其名称像小田螺一样一个个有规律的在头顶布满,螺发样式其中囊括了诸多小的类别,如小圆锥点状、扁圆的 S 状、旋涡图 5:涡卷发图 7:螺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315
【图文】:
是头部后面的圆轮形图案,在不同的年代造像中能看到有火焰纹式和圆盘式等多种2、关于汉地佛面相造型艺术中一般情况下,佛面相中的发髻与肉髻坡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有极少一部分早期以犍陀罗人物形象为基准的佛面相的载,只有修行圆满的人头顶的骨肉才会隆又被称为肉髻,发髻也是三十二相之一相行的传统盘发式样,这一点在古印度的绘不同的发式在各个朝代出现的频率也高的即是束发式的发纹,到了北魏后期,时期又呈现新的发纹,螺发式,在早期的磨光发式却甚至一直延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物造型写实性的特征,水波纹式的发髻在东传的时还融入了汉地人的束发方法,这也是经过同化和改所产生的新形式的水波纹发式。(如:图 4)(2)、涡卷发式:涡卷发式作为水波纹发式的分支,涡卷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其明显的特征,涡卷发式又融合了水波纹发式的特点,大大小小的涡卷在头部的正中间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或者以头部的中线作为基准线,对称的向四周分布,多以右旋为主。(如:图 5)(3)、螺发式:螺发式的展现就如同其名称像小田螺一样一个个有规律的在头顶布满,螺发样式其中囊括了诸多小的类别,如小圆锥点状、扁圆的 S 状、旋涡图 5:涡卷发图 7:螺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佛教艺术——评《中国佛教艺术史》[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1期
2 朱博文;;简述儿童题材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上);2018年04期
3 王磊;;艺术的分离与综合——《中国佛教艺术史》书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4 霍旭初;;龟兹佛教艺术研究与图像学[J];新疆艺术(汉文);2016年01期
5 卓娜;;佛教的传入、兴盛与佛教艺术之演变[J];戏剧之家;2017年21期
6 颜娟英;;镜花水月——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及断想[J];书城;2016年09期
7 张建宇;;佛教艺术[J];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04期
8 廖e,
本文编号:2597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59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