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印度湿婆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3:12

  本文关键词:印度湿婆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在印度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印度教徒。湿婆(Shiva),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信徒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印度教教徒以信仰湿婆和毗湿奴(Vishnu)为最多,因此遍及印度的神庙中,敬奉此二神的神庙最多。选择湿婆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湿婆在印度的崇高地位,及相应研究资源的丰富;二是因为湿婆神复杂而矛盾的神格、多样而广泛的神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精彩的造像艺术,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艺术宝库。 本文关注重点在于印度境内湿婆造像样式的规律及变化。“绪言”中对考察研究的概况做了交待。正文分两大部分设9章:第一部分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客观叙述湿婆造像的规律性问题,分为“湿婆形象、传说与文献的溯源”、“湿婆各相之单体像”、“湿婆各相之象征像”、及“湿婆各相之组合像”4章;第二部分基于以上的叙述按3章对湿婆造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其中“湿婆各相在造像中的程式及构件”对湿婆造像中的程式和构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湿婆造像的三个样式”包括“埃洛拉——象岛样式”、“卡朱拉霍样式”、“南部朱罗样式”,虽未能囊括印度境内所有特色鲜明的湿婆造像样式,但说明湿婆造像除了共通的规律性以外,还随着地域及时代的变化而形成一些风格鲜明的样式;“湿婆造像的四个现象”以印度教教义为背景,揭示湿婆造像当中所体现的“多样性”、“包容性”、“象征性”、“通俗性”等特点,实际上根植于印度教的教义中。结论部分对全篇进行了总结,提出湿婆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本论文的贡献与不足以及中国湿婆研究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湿婆造像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归纳出湿婆各相在造像中的普遍特征,开辟了为湿婆造像研究划分区域及时代特色的研究模式,并探讨了湿婆造像与印度教教义的关系,为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了一些铺垫工作。
【关键词】:湿婆 印度教 湿婆神庙 造像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309
【目录】:
  • 提要3-4
  • ABSTRACT4-10
  • 1. 绪言10-30
  • 1.1 初识湿婆10-14
  • 1.1.1 湿婆是谁?11-13
  • 1.1.2 印度教与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变化13-14
  • 1.2 我的三次湿婆考察14-25
  • 1.2.1 2008 年底东南亚部分区域15-18
  • 1.2.2 2009 年底印度18-23
  • 1.2.3 2010 年7 月中国泉州23-25
  • 1.3 湿婆的学术研究状况25-27
  • 1.3.1 国外湿婆研究的状况25
  • 1.3.2 国内湿婆研究的状况25-27
  • 1.4 本文的研究设想27-30
  • 1.4.1 研究内容27
  • 1.4.2 研究范畴设定27-28
  • 1.4.3 研究方法28-30
  • 2. 湿婆形象考识一:形象、传说与文献的溯源30-43
  • 2.1 湿婆诞生之序曲——可疑的远古“前身”30-32
  • 2.2 第一阶段以生殖崇拜为基点的储备阶段32-34
  • 2.3 第二阶段以自然崇拜为基点的发展阶段34-38
  • 2.4 第三阶段以两种文化融合为基点的完善阶段38-43
  • 3. 湿婆形象考识二:单体像43-89
  • 3.1 为湿婆分相的方法43-45
  • 3.2 半女之主相45-53
  • 3.2.1 文献背景45-49
  • 3.2.2 实例分析49-51
  • 3.2.3 小结51-53
  • 3.3 恐怖相53-61
  • 3.3.1 文献背景53-54
  • 3.3.2 实例分析54-60
  • 3.3.3 小结60-61
  • 3.4 南面相61-68
  • 3.4.1 瑜伽之主62-64
  • 3.4.2 音乐之主64-67
  • 3.4.3 智慧之主67-68
  • 3.4.4 小结68
  • 3.5 舞王相68-80
  • 3.5.1 文献背景68-71
  • 3.5.2 实例分析71-78
  • 3.5.3 小结78-80
  • 3.6 湿婆三面相80-87
  • 3.6.1 文献背景80-83
  • 3.6.2 实例分析83-86
  • 3.6.3 小结86-87
  • 3.7 五面相87
  • 3.8 青颈相87-89
  • 4. 湿婆形象考识三:象征像89-106
  • 4.1 林伽相89-104
  • 4.1.1 林伽和优尼92-97
  • 4.1.1.1 独立的林伽优尼92-93
  • 4.1.1.2 神殿一体式林伽优尼93-97
  • 4.1.2 饰面林伽97-99
  • 4.1.2.1 一面林伽97-99
  • 4.1.2.2 四面林伽99
  • 4.1.3 林伽现身相99-102
  • 4.1.4 千阳林伽102-103
  • 4.1.5 小结103-104
  • 4.2 拉克利夏——湿婆相104-106
  • 5. 湿婆形象考识四:组合像106-128
  • 5.1 湿婆家族相106-117
  • 5.1.1 新郎湿婆109-111
  • 5.1.2 湿婆与乌玛及儿子塞建陀111-113
  • 5.1.3 湿婆与妻子113-117
  • 5.2 湿婆情节像117-128
  • 5.2.1 摧毁三城者117-120
  • 5.2.2 罗婆那摇撼凯拉萨山120-123
  • 5.2.3 持恒河者123-128
  • 6. 湿婆造像讨论一:各相在造像中的程式及构件128-143
  • 6.1 湿婆造像中的身姿128-136
  • 6.1.1 立姿128-130
  • 6.1.2 坐姿130-132
  • 6.1.3 手势132-136
  • 6.2 湿婆造像中的持物136-139
  • 6.2.1 器具类137-139
  • 6.2.2 动物类139
  • 6.3 湿婆造像中的装饰构件139-143
  • 6.3.1 发冠139-141
  • 6.3.2 耳饰141
  • 6.3.3 圣线141-143
  • 7. 湿婆造像讨论二:三个样式143-167
  • 7.1 埃洛拉——象岛样式143-149
  • 7.1.1 “埃洛拉——象岛样式”的艺术特点143
  • 7.1.2 “埃洛拉——象岛样式”的具体分析143-149
  • 7.1.3 “埃洛拉——象岛样式”小结149
  • 7.2 卡朱拉霍样式149-157
  • 7.2.1 卡朱拉霍样式的艺术特点149-150
  • 7.2.2 卡朱拉霍样式的具体分析150-157
  • 7.2.3 卡朱拉霍样式小结157
  • 7.3 南部朱罗样式157-167
  • 7.3.1 “南部朱罗样式”的艺术特点157-158
  • 7.3.2 “南部朱罗样式”的具体分析158-165
  • 7.3.3 “南部朱罗样式”小结165-167
  • 8. 湿婆造像讨论三:四个现象167-185
  • 8.1 “贪念”与“野心”——造像中的多样性167-170
  • 8.1.1 诱因之一:“一神多职”与“一神多相”169
  • 8.1.2 诱因之二:“神灵合体”169-170
  • 8.2 “随性”与“宽容”——造像中的包容性170-175
  • 8.2.1 包容性之一:湿婆各相在造像样式上的融合现象172-173
  • 8.2.2 包容性之二:湿婆与其他神灵造像样式上的融合现象173-174
  • 8.2.3 包容性之三:湿婆造像与印度雕像谱系的融合现象174-175
  • 8.3 “似”与“不似”——造像中的象征性175-179
  • 8.3.1 抽象的象征178
  • 8.3.2 具象的象征178-179
  • 8.4 “一种信仰”的流行化进程——造像中的通俗性179-185
  • 9. 尾论185-193
  • 9.1 总结:本论文的成绩与不足186-190
  • 9.1.1 从中国湿婆研究的大局看本论文的成绩186-189
  • 9.1.2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189-190
  • 9.2 期待:中国湿婆研究的未来发展190-193
  • [附录]193-209
  • 附录一:参考文献193-197
  • 附录二:图版目录及说明表197-206
  • 附录三:主要神名、地名中英文对照表206-209
  • 后记209-212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2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蔷;湿婆舞神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邱紫华;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大朋;;神奇的舞者——印度古典戏剧精神寻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任鸣皋;;印度古典舞蹈手势[J];南亚研究;1981年Z1期

5 杨钦章;;对泉州湿婆雕像的探讨[J];南亚研究;1984年01期

6 周志宽;对印度教中湿婆神的思考[J];南亚研究;1994年03期

7 葛维钧;湿婆和“赞辞之王”[J];南亚研究;2003年02期

8 王镛;印度古代雕塑谱系[J];荣宝斋;2003年02期

9 刘开明 ,金衍礼;宇宙之舞神——作为审美形象的湿婆与龙的文化透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江东;“傩陀罗伽”精神──印度教舞蹈神湿婆[J];舞蹈;199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印度湿婆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2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