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带钩的特征及文化意义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8;J314.9
【图文】:
但当时的挖掘简报并没有公示这一消息。直至《中国玉器全集》中,才发表出这件器物的介绍(如图2-1): 长 5.9 厘米,宽 3.5 厘米,厚 1.8 厘米。器呈黄褐色,有黑斑,长方形扁平,一端有圆孔,另一端线割成钩状,内壁有弧线形割痕,表面抛光,底面略显粗糙(王仁湘,2001)。”有正式发掘报告的为1984年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60号墓葬出土的玉带钩(如图 2-2): 玉呈灰黄色,灰白沁。扁平长方体,一端弯钩形,另一端穿一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高低不平,有明显的弧线切割痕迹,外壁亦有一道凹痕,整体光素无纹,显示出一定的原始性(王仁湘,2001)。”
1986 年余姚反山的三座墓地、1987 年瑶山的一座墓地等遗址又出现了 4 件玉带钩,而且出土位置都在死者的腰部。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带钩长度都比较小,都在 5 6 厘米左右,最大的为 9.2 厘米。值得关注的是这时期的带钩弯钩朝内,因为从出土实物来看,光洁或有纹式面明显是朝外的。这与后世出土的纹饰面与弯钩朝向一致的带钩恰好是相反的。良渚时期玉带钩的出现相当于宣布了我国最早的玉带钩不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是出现在史前文化时期。这一时代带钩的出现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一时期的土的玉带钩都放置在人骨的腰际,可以说明当时的带钩以实用性为主。但除了实用性之外,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审美意识。良渚文化时期,图 2-1 浙金星村玉带钩图片来源《带钩考识》图 2-2 上海市福泉山玉带钩图片来源《玉带钩的出现与发展浅说》
期西秦墓出土了现今已知最早的玉带钩。湖北出土了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带钩。河南秦中间贯穿金属质扁柱,在这时比较罕见。春布区域较小,且部分带钩没有钩钮,有的带。这就是玉带钩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盛行最长的为 11.6 厘米。钩体主要为素面,也有离较近,钩首向上回望。一些墓葬中的带钩。从造型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带钩主要为禽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钩钮逐渐离开尾部向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昕;;玉带钩的历史演变[J];收藏;2018年06期
2 刘文庆;;考古学视角下的古代玉带钩初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12期
3 朱歌敏;;西安博物院藏玉带钩赏析[J];文物世界;2016年06期
4 徐颖;;玉带钩的演变与发展浅谈——以杭州博物馆馆藏玉带钩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08期
5 李萍;孙文惠;;江苏出土玉带钩综述[J];艺术百家;2015年S1期
6 吴宁;;河北博物院藏明清玉带钩鉴赏[J];文物天地;2016年09期
7 吴宁;;奇巧玲珑玉带钩[J];东方收藏;2016年10期
8 黄宏;张旭明;;中华文明的灿烂之花——带钩三千年[J];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02期
9 王建国;;寿县出土带钩浅述[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06期
10 孙亮;;馆藏玉带钩浅析[J];文存阅刊;201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洋;;介绍几件元明清玉带钩[A];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2-2013[C];2014年
2 王沫;;吉林省博物院藏东汉“丙午神钩”赏析[A];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0-2011[C];2012年
3 王沫;;吉林省博物院藏东汉“丙午神钩”赏析[A];春草集——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长毋相忘”,一枚汉代银带钩的千年相思[N];中国青年报;2018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刘洁;晚明玉带钩里的赏物之风[N];中国文化报;2018年
3 汤米;古人的腰带[N];美术报;2017年
4 黄宏;带钩三千年:古人精致生活的诗意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王仁湘;带钩的名称[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王仁湘;孔孟与带钩三题[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乔万宁;浅论玉龙带钩[N];中国文物报;2011年
8 白文源 刘洋;漫谈玉带钩[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王沫;精巧带钩溯源[N];吉林日报;2005年
10 青州 傅萍;“神人抱鱼”带钩[N];中国文物报;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楠;汉代玉带钩的特征及文化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刘闯;宋至清末龙首玉带钩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郭家龙;神人抱鱼铜带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樊进;战国“鎏金银带钩”之设计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赵悦汝;青铜带钩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于焕金;秦墓中出土的S形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袁岳平;中国纽扣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苏军强;三晋两周地区东周带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蓉;粘扣带钩面成型模具设计及分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文倩;大叶钩藤药学及药理学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3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6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