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景观雕塑中虚拟影像的介入与探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20:12
【摘要】:每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所伴随的媒介尝试都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并改变公众对艺术的观看与参与方式,当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数字化特性,艺术的思维模式和探索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虚拟影像艺术作为融合高科技和多媒体表现于一体的探索方式,以其观念表达、影像实验、与空间结合的装置艺术、有公众参与的交互形态等先锋尝试,极其吸引观众融入作品的意识、思维、关系与情感体验。在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中,人类的整个生活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积聚。在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对景观的屈从式消费使人类远离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在景观社会这种已经强化了“‘孤独的人群’的孤立”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恢复人类的活力,将大众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为了时代的一大主题。国际情境主义者们曾试图以“建构情境”的方式抵制景观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蒙蔽与侵蚀,艺术家们则通过以景观雕塑作为一种人们能够进入并参与的公众设施,以其物理性和独立性的存在、视觉性的叙事方式和公众化的存在特性,尝试激发观众新的、多维度、不同视角的观看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对场所的考量、创造,来重塑现代人碎片化的生存模式。在这种状态下,为了使艺术与世界发生广泛的联结和真实可触可感的关系,虚拟影像作为媒介就不再仅仅是因技术手段出现才需要被尝试的、服务于大众娱乐的,满足景观社会中人们欲求的探索,而是因其具有形态多变、创造性强、表达层次多样、传播快捷、储存便携、对展示空间的包容性较强等实体景观所欠缺的优势,因而与实体景观雕塑的结合形态就有了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虚拟影像以其数字技术对于真实场域的介入,因具备虚拟性、时空性、观念性、自由性、跨界性等特征,以多元的构建方式使艺术的创作空间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述可能。这不仅是对雕塑界限的不断探索与延伸,也不啻为艺术家对于时代的礼赞。黑格尔认为“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那么我认为不妨将虚拟影像看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材料,因其应时而生而反应了时代特征的某种本质,既包含了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所能达到的算法,也暗含着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杂糅的观念。景观雕塑作为具备物质实体性、多维性、可触摸可进入性并可以与人产生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结合虚拟影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多样且具有极大创作空间的虚拟媒介,二者相互介入的艺术形式可以带给人全方位的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构建的时间感、空间感等,从而使人脱离被线上景观隐性奴役的状态进行思考,重新拉近现代人与真实生活的距离。景观雕塑本身的在地性也达到了艺术家想要介入环境与观众交流的目的,为景观社会下普遍存在的群体无意识打开了一个对话空间。综上,虚拟影像对于当代景观雕塑的介入,无论是在形式上抑或内容上都持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使人们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意义。这种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正是景观艺术家创作的初衷,做模型的建构者与社会的改变者,也正是艺术家介入世界的发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391.9;J313.2
【图文】: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虚拟影像的前世数字化艺术是具有虚拟性特征的艺术形态,在这一点上它将实体艺术的操作模式与操作过程拓展为多重构建性的艺术创作过程。通过数码编辑,艺可以尝试多种实体艺术难以达到的表达效果,从而构建超越实体艺术既有的模式之外的艺术形态,例如安·简金斯在 1996 年的投影装置作品《无题》,片划过手掌并留下血痕的投影投射于手上;美国媒体和表演艺术家罗伯特·曼将图像投影到日常生活用品上,例如其在 1996 年的作品《低潮》中,将红图像投影到浴缸水面上,使浴缸看上去仿佛注满了血水,一个女人爬进浴缸水在她身上逐渐消退,直到变成月经的样子;[14]保罗·塞尔蒙(Paul Sermon)年于荷兰阿姆斯特丹“Ik+de Ander”现场展出的作品《梦想》系列(Teledreaming),艺术家透过将一台录像机拍摄的人躺在床上的影像投射到双人再用第二台录像机把第一个人的录像投影与第二个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的录像下来并且传送到床边的监视器上实时播放,旨在用视感代替触感,利用影像拟性特征带来实质性的感官体验。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虚拟影像的前世今生以改变影像在时间上的线性特征,使观者感受产生多方位的置变。例如:白南准在早期实验中,通过将电视机放置于展厅空间中、地板上,挂在墙面上,以雕塑装置的形式重新组合,打破了电视与观众固有的关系;比尔·维奥拉的作品《静止的心》(1991)用电脑控制四个屏幕的影像装置、《旋转叙事》(1992)、《水·火·呼吸》(1996)将三组影像投射在英国德哈姆大教堂的天顶,视频中的画面为一个男人与三种基本元素所产生的触碰关系:男人时而潜入水下,时而浮出水面。两个面对面的巨大屏幕中,一面是男人被脚下的烈火逐渐吞噬,一面是被由上而下的水淹没,伴随着人的呼吸声与水火的z竮Iü跋裼肟占涞淖楹希帐跫矣斐鲆恢滞黄剖笨展勰畹氖泳跽鸷常淮靼材
本文编号:2786056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391.9;J313.2
【图文】: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虚拟影像的前世数字化艺术是具有虚拟性特征的艺术形态,在这一点上它将实体艺术的操作模式与操作过程拓展为多重构建性的艺术创作过程。通过数码编辑,艺可以尝试多种实体艺术难以达到的表达效果,从而构建超越实体艺术既有的模式之外的艺术形态,例如安·简金斯在 1996 年的投影装置作品《无题》,片划过手掌并留下血痕的投影投射于手上;美国媒体和表演艺术家罗伯特·曼将图像投影到日常生活用品上,例如其在 1996 年的作品《低潮》中,将红图像投影到浴缸水面上,使浴缸看上去仿佛注满了血水,一个女人爬进浴缸水在她身上逐渐消退,直到变成月经的样子;[14]保罗·塞尔蒙(Paul Sermon)年于荷兰阿姆斯特丹“Ik+de Ander”现场展出的作品《梦想》系列(Teledreaming),艺术家透过将一台录像机拍摄的人躺在床上的影像投射到双人再用第二台录像机把第一个人的录像投影与第二个人躺在同一张床上的录像下来并且传送到床边的监视器上实时播放,旨在用视感代替触感,利用影像拟性特征带来实质性的感官体验。
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虚拟影像的前世今生以改变影像在时间上的线性特征,使观者感受产生多方位的置变。例如:白南准在早期实验中,通过将电视机放置于展厅空间中、地板上,挂在墙面上,以雕塑装置的形式重新组合,打破了电视与观众固有的关系;比尔·维奥拉的作品《静止的心》(1991)用电脑控制四个屏幕的影像装置、《旋转叙事》(1992)、《水·火·呼吸》(1996)将三组影像投射在英国德哈姆大教堂的天顶,视频中的画面为一个男人与三种基本元素所产生的触碰关系:男人时而潜入水下,时而浮出水面。两个面对面的巨大屏幕中,一面是男人被脚下的烈火逐渐吞噬,一面是被由上而下的水淹没,伴随着人的呼吸声与水火的z竮Iü跋裼肟占涞淖楹希帐跫矣斐鲆恢滞黄剖笨展勰畹氖泳跽鸷常淮靼材
本文编号:2786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8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