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佛教造像冲击下的南北朝本土人物雕塑

发布时间:2020-09-28 11:50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国家处于一种分裂混乱的局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印度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盛行。佛教造像是根植于印度本土的一种造型艺术,于东汉末期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人物雕塑造型艺术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就其造像样式而言,贵霜时期的犍陀罗艺术、笈多时期的秣菟罗造型艺术及萨尔纳特造像艺术对中国本土雕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佛教造像冲击了固有的造型艺术观念,从造型的角度来看,南北朝之前,中国本土人物雕塑已经有了高度发展,无论是神话信仰文化体系下的造型艺术,还是墓葬文化体系下的雕塑造型艺术,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但在观念、形式及语言上,都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中,造型艺术的形式、语言与材料紧密结合。形式上本土人物雕塑的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并且很多时候是根据需要交叉使用,这一切完全根据需要来进行表现。南北朝时期,非佛教题材的本土人物雕塑数量不多,多集中在墓葬文化体系中,并没有因为佛教造像的盛行而大量出现,同数以万计的佛教造像相对,人物雕塑在这时期的表现并不活跃,足以证明佛教造像对本土人物雕塑的冲击。同时,这些造型从形体上看,远不如两汉时期的造型艺术,缺少早期本土人物雕塑造型中的浑厚、整体的气势。就造型的形式和语言而言,可以看出佛教造像对其产生的冲击与影响。南北朝时期,石刻人物雕塑、陶俑等本土人物造型一改汉代的造型形式,样式主义较强烈,同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样式的特点相似。北朝人物雕塑较为写实,注重样式的传承性,而南朝人物雕塑则更注重趣味性的表达;北朝多有“秀骨清像”的造型特点,而南朝则多体现出“褒衣博带”的造型特点。本土中一直存在着偶像造像的形态,比较典型的是“伏羲女娲”像、“西王母”像等,同时东汉时期还出现了确切记名的圆雕“李冰”像。在东汉晚期,随着佛教造像的传入,这些偶像造像在形态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偶像和佛像并体的形式,如“西王母+佛像”的形式出现,改变了本土固有的形式,同时,也改变了本土固有的文化特点,使偶像造像的文化变得复杂起来。至南北朝时期这些造像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消失。南北朝时期受佛教造像的刺激,道教造像在北魏时期发展起来。道教造像自产生之际便假借佛教造像的模式而出现在造像碑中,无论形式还是语言,皆是利用佛教造像的特点来进行道教造像的表现,形成了一种“释道同体”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是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现,表面上看,这种不自信的原因是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事实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冲突的结果。本土人物雕塑造型艺术,虽然受到佛教造像的冲击和影响,但由于其受本土文化的包容与固守的特性的影响,最终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纳并接受了佛教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自成体系,既展现出了写实性的风格特征,又具有了象征性和表现性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本土人物雕塑造型艺术所特有的造型观念和审美追求。
【学位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879.3;J313.1
【部分图文】:

凌家滩,安徽省,滦平


造型形式多采用团块式的造型形式。人物萌发期的玉石人物雕塑手法较为、自然,同时,造型的语言上吸收了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材料中人物造型的表现。造型注重整体团块的体积感,这种形式的石质雕刻表现较为浑圆,整].《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马金花.《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02 . p58-65 .转引自《红山文化》.于明 北京:档案出版社,2004.01.].《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 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滦平县博物馆. 《文物》,1994.03.p61-71.图 1 安徽省含山凌家滩玉人 图 2 凌源牛河梁玉人(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 (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

陵墓,全集,牛河梁,凌源


造型形式多采用团块式的造型形式。人物萌发期的玉石人物雕塑手法较为、自然,同时,造型的语言上吸收了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材料中人物造型的表现。造型注重整体团块的体积感,这种形式的石质雕刻表现较为浑圆,整].《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马金花.《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02 . p58-65 .转引自《红山文化》.于明 北京:档案出版社,2004.01.].《河北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简报》. 承德地区文物保管所、滦平县博物馆. 《文物》,1994.03.p61-71.图 1 安徽省含山凌家滩玉人 图 2 凌源牛河梁玉人(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 (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

滦平,石雕,博物馆,后台


宽肥,小腹与后腰隆鼓。臀部与尖形小石座腿向内曲、脚相对。通高 32.7、肩宽 23.5 [4],这些人像制作的年代,依据出土资料显间比红山文化女神像要早一千多年,因此,态较为明显。早期的石质人物雕塑造型受玉器和青铜人物造型的影响,形式中有强烈的对称性和的特点,圆雕石刻多是以浮雕造型组成圆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雷;;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年21期

2 雷玉华;;四川佛教造像的渊源及信仰[J];紫禁城;2016年10期

3 宫德杰;;山东临朐县古代佛教造像的调查[J];考古;2016年10期

4 詹文静;;中日木雕佛教造像的区别[J];收藏;2016年17期

5 张卡;马超;;山东博兴龙华寺佛教造像发现记[J];大众考古;2017年05期

6 赵梅生;;赵梅生[J];艺术沙龙;2014年04期

7 刘斌;;碑与像的分离: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碑特征浅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8 李怀杰;;地域视野下的山东佛教造像艺术[J];艺术探索;2015年02期

9 陈建云;刘允泉;;青州佛像璎珞的中国化演变[J];文化月刊;2016年21期

10 ;佛教造像[J];丝绸之路;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茅子芳;;如何加强对宗教文物的保护[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2 王丽媛;陈磊;;独具一格展神韵——以青州市博物馆龙兴寺佛教造像展为例[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粹[C];2013年

3 孙秉明;宫德杰;;沂山明道专佛教造像的发掘修复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可平;;西北雕塑与民族意识[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5 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吉如·巴桑罗布;;试考雪堆白及其造像艺术[A];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C];2007年

7 王征;;库木吐拉GK20窟和北凉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比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田怀清;;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南诏寺庙遗址出土释迦、多宝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晓峰;曹小玲;;唐宋时期甘肃陇东地区佛教遗存的调查与研究[A];大足学刊(第一辑)[C];2016年

10 温玉成;;东汉至南朝时代的四川佛教造像[A];大足学刊(第一辑)[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飞;从青州佛教造像看佛教中国化[N];中国民族报;2018年

2 王连明;岁月的光与影[N];中国教育报;2017年

3 伊晓;申士的“佛光禅影”[N];中国文物报;2017年

4 记者 刘钢 俞铮;青州佛教造像亮相柏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杨一苗邋耿凌楠;陕西留坝县发现隋唐佛教造像龛[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记者 徐晋;久违再见的青州石刻[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众多佛像环于四周[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记者 张芹 通讯员 王静;市博物馆将办佛教造像展[N];连云港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N];中国民族报;2001年

10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孟凡港;宝相庄严: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常吉;佛教造像冲击下的南北朝本土人物雕塑[D];西安美术学院;2018年

2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白文;关中唐代佛教造像的图像志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5 金建荣;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6 王海燕;基于样本库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7 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刘振刚;陕北与陇东金代佛教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10 陈健;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莉;河洛地区北朝佛教造像碑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马静;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D];河北大学;2008年

3 杨淑芹;山东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

4 李佳;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初探[D];东南大学;2005年

5 虞黛筠;吐蕃佛教造像服饰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冯健;陕西北朝佛教造像碑初探[D];西北大学;2005年

7 李晓云;论笈多美术对南北朝后期与隋代佛教造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雨亭;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U字形衣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青蓝;南北朝石雕佛教造像的造型特点及对我毕业创作的影响[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费泳;南朝佛教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828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828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e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