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本溪辽砚的传承与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4:21

  本文关键词:本溪辽砚的传承与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辽宁本溪出产的桥头石制作砚台始于明代,因明代出使中国的朝鲜官员有所记载而证实。清代本溪桥头石和产于吉林的松花石统称为松花石,所制砚台皆称为松花石砚,当时在宫廷盛行一时,用于宫廷使用、赏玩和赏赐大臣。民国时期松花石砚因参加西湖博览会而定名辽砚。辽砚的始制地为本溪桥头,桥头的制砚行业历经几度大起大落:清朝灭亡后,原清宫造办处的陈广庆先生因桥头石适合制砚,兴起了桥头的制砚行业,此时桥头产的砚台远销国内外。后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桥头的砚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及掠走,使桥头制砚业濒临绝境。到了建国后,桥头制砚产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本溪政府组建了石材厂,召回了众多制砚艺人,这一时期桥头又得到了大批的外贸和内销订单。但好景不长,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大量砚台、工厂、街道被破坏,又使桥头制砚遭到了重击。直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本溪桥头辽砚的制作才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辽砚发展至今得到众多美术大师的传承,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传人陈广庆先生将晚清瓷器的艺术风格结合到制砚上,使辽砚的砚种中出现了可用可作摆设的砚。其学生曲广勋先生延续了陈广庆的制砚技法,他在继承前人砚雕技艺的同时,大胆将民间制砚风格与清宫制砚相融汇,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庄重而典雅的制砚风格。两位先生很好的继承了辽砚,使得辽砚在当今仍旧可以存在并得到延续。当代也有许多艺术大师承接了辽砚文化,冯军的紫霞堂、章永军的辽砚厂、王德昌的阿昌制砚等较为闻名。他们真正做到了尊重传统工艺,使辽砚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辽砚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弊端,风格趋同化、销路受阻是目前较为重要的问题。在几次的实地考察和调查中,也得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发展辽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所以不仅需要艺术工匠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继续拓展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砚品,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建立平台来做宣传。
【关键词】:辽砚 历史 传承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314.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3
  • 第2章 本溪辽砚的历史与传承情况13-33
  • 2.1 辽砚的历史13-23
  • 2.1.1 明代的松花砚13-15
  • 2.1.2 清代的松花砚15-19
  • 2.1.3 民国时期的辽砚19-22
  • 2.1.4 解放后及文革时期辽砚的发展22-23
  • 2.2 辽砚的传承23-33
  • 2.2.1 民国时期著名工匠陈广庆及其代表砚品23-26
  • 2.2.2 曲广勋及其代表砚品26-28
  • 2.2.3 袁斌制砚28-30
  • 2.2.4 冯军的紫霞堂30-32
  • 2.2.5 其他制砚名家32-33
  • 第3章 本溪辽砚的发展现状33-48
  • 3.1 辽砚概况及产区分布33-37
  • 3.1.1 砚石的产地及石材33-35
  • 3.1.2 桥头石和松花石的区别35-37
  • 3.2 辽砚的市场需求及产区分布37-38
  • 3.3 辽砚的制作38-45
  • 3.4 辽砚的艺术风格及创新发展45-48
  • 3.4.1 雕刻的艺术风格45-46
  • 3.4.2 辽砚的创新发展46-48
  • 第4章 辽砚文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48-53
  • 第5章 结论53-56
  • 参考文献56-57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红侠;相玉红;;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杨f3;刘晓光;;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孔祥富;;辽宁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J];美与时代(上旬);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彤;[N];友报;2010年


  本文关键词:本溪辽砚的传承与现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01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d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