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写实性”雕塑源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5 18:33
本文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发展为切入点,以鲁美雕塑系教师学习生涯以及创作理念、作品、教学理念为依据,由此分析出鲁美写实性雕塑创作手法及创作理念曾与苏联、东德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现代艺术、延安鲁艺以及本土传统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鲁美也受到过苏联雕塑创作手法的影响,但是由于其与东德理性、孤独、冷寂的雕塑风格有着渊源,使得鲁美的雕塑艺术在全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面貌。并且,鲁美对雕塑本体语言的长时间探索证明着由苏联掀开的写实性雕塑艺术仍具有深远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艺术工作. 201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2??都是典型的以写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创作??者们将激情的时代气息融入到写实性的雕塑血脉之中,??
,??激励着人们为祖国建设而不断奋进。从政治体制学习??苏联到雕塑创作学习苏联,使得中国雕塑面貌具有与??苏联雕塑具有相似性的表现手法与精神气质,具有红??色传统的鲁美雕塑面貌亦是如此。而且以写实性手法??为主导的《北京农展馆大型组雕》“同鲁迅雕塑系以??后的教学也有联系的,它形成鲁美的写实性雕塑的创??作于教学都有着有益的启示与影响。”?从50年代始,??鲁美就奠定了以苏式雕塑风格为主导的写实性雕塑艺??术教学与创作基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仍然有部分艺术家坚??图3??持苏式雕塑创作原则,并且在90年代再次掀起了一股??新的学习苏联的热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越发迅速,而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对公共空间中“潮??的整合,城市雕塑迅速火热,一时间,“雕塑热”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现象。但是城市雕塑热背后隐藏的??却是利益关系,而不是以艺术的手段为广大市民营造??具有较高审美性的公共空间。1994年,司徒兆光发表??了《加强研究,提高艺术质量是当务之急》一文,文??章对改革开放初年至1994年间“雕塑热”现象提出反??思,“当年曾经极力鼓动过‘雕塑热’的雕塑家们,??今天更多地是在冷静地思考着,中国雕塑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因为对雕塑的热情被错误的利用,出现了??许多败坏雕塑艺术名声的东西。”?|U|为了纯化艺术语??言,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国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秘书长的曹春生及其同事??向中央发出申请,希望借助中央的力量改变城市雕塑??发展的局面。其实这件事情正符合了中央的意愿。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留日油画家对东北地区油画的影响[J]. 李程. 美与时代(中). 2017(09)
[2]访原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田金铎教授[J]. 钟国胜. 艺术工作. 2016(03)
[3]从莱比锡到沈阳——全显光艺术生涯中的学院背景变迁[J]. 王洪义. 齐鲁艺苑. 2016(02)
[4]“库班20年——库巴索夫高级研修班暨全国城市雕塑高级研修班20周年纪念展”展览及研讨会综述[J]. 艺术工作. 2016(01)
[5]我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J]. 李象群. 雕塑. 2014(04)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雕塑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雕塑教学的影响[J]. 刘艳萍,刘明生. 雕塑. 2013(04)
[7]与众略有不同——鲁美具像写实雕塑特点之一[J]. 霍波洋. 雕塑. 2013(01)
[8]“古典”的李象群[J]. 赵萌. 美苑. 2006(02)
[9]心灵的观察[J]. 王中. 美苑. 1995(03)
[10]加强研究 提高艺术质量是当务之急[J]. 司徒兆光. 美术. 1994(10)
本文编号:3065665
【文章来源】:艺术工作. 201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2??都是典型的以写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创作??者们将激情的时代气息融入到写实性的雕塑血脉之中,??
,??激励着人们为祖国建设而不断奋进。从政治体制学习??苏联到雕塑创作学习苏联,使得中国雕塑面貌具有与??苏联雕塑具有相似性的表现手法与精神气质,具有红??色传统的鲁美雕塑面貌亦是如此。而且以写实性手法??为主导的《北京农展馆大型组雕》“同鲁迅雕塑系以??后的教学也有联系的,它形成鲁美的写实性雕塑的创??作于教学都有着有益的启示与影响。”?从50年代始,??鲁美就奠定了以苏式雕塑风格为主导的写实性雕塑艺??术教学与创作基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仍然有部分艺术家坚??图3??持苏式雕塑创作原则,并且在90年代再次掀起了一股??新的学习苏联的热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越发迅速,而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对公共空间中“潮??的整合,城市雕塑迅速火热,一时间,“雕塑热”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现象。但是城市雕塑热背后隐藏的??却是利益关系,而不是以艺术的手段为广大市民营造??具有较高审美性的公共空间。1994年,司徒兆光发表??了《加强研究,提高艺术质量是当务之急》一文,文??章对改革开放初年至1994年间“雕塑热”现象提出反??思,“当年曾经极力鼓动过‘雕塑热’的雕塑家们,??今天更多地是在冷静地思考着,中国雕塑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因为对雕塑的热情被错误的利用,出现了??许多败坏雕塑艺术名声的东西。”?|U|为了纯化艺术语??言,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国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秘书长的曹春生及其同事??向中央发出申请,希望借助中央的力量改变城市雕塑??发展的局面。其实这件事情正符合了中央的意愿。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留日油画家对东北地区油画的影响[J]. 李程. 美与时代(中). 2017(09)
[2]访原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田金铎教授[J]. 钟国胜. 艺术工作. 2016(03)
[3]从莱比锡到沈阳——全显光艺术生涯中的学院背景变迁[J]. 王洪义. 齐鲁艺苑. 2016(02)
[4]“库班20年——库巴索夫高级研修班暨全国城市雕塑高级研修班20周年纪念展”展览及研讨会综述[J]. 艺术工作. 2016(01)
[5]我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J]. 李象群. 雕塑. 2014(04)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雕塑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雕塑教学的影响[J]. 刘艳萍,刘明生. 雕塑. 2013(04)
[7]与众略有不同——鲁美具像写实雕塑特点之一[J]. 霍波洋. 雕塑. 2013(01)
[8]“古典”的李象群[J]. 赵萌. 美苑. 2006(02)
[9]心灵的观察[J]. 王中. 美苑. 1995(03)
[10]加强研究 提高艺术质量是当务之急[J]. 司徒兆光. 美术. 1994(10)
本文编号:3065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065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