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宣传与英雄颂扬——以新中国1949—1966年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中的英雄形象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1 19:20
以新中国1949—1966年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中的英雄人物雕塑为研究对象,剖析典型作品,探讨英雄人物雕塑的创作主题、艺术语言与思想内涵,观照1949—1966年意识形态主导下英雄人物雕塑创作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卢鸿基大连苏军烈士纪念碑铸铜人像,花岗石碑身1955 年
拿于津源的《八女投江》来讲,作者并未直接表现死亡,而是重点突出女战士坚定勇敢地面对死亡时的崇高精神。如果把于津源《八女投江》与20世纪80年代张德华、曹春生等人的《八女投江》(2)(图6)相比较,可以看出人物塑造上的明显变化。前者中的女战士毫无畏惧地走向死亡,人物形象的塑造笼罩着英雄主义的理想化光环,作品的悲剧性被英雄性所遮蔽,气氛壮而不悲。后者则是坚定乐观地面对死亡,壮烈与崇高之美有所削弱,悲伤凄凉气氛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最前面的负伤战士面部表情的刻画,前者强调的是一种无情感、无痛感、不真实的塑造,而后者则显得平和、柔美,富有人性化色彩。图5 潘鹤,梁明诚广州解放纪念碑花岗石1980年
潘鹤,梁明诚广州解放纪念碑花岗石1980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術工作的重大發展[J]. 江豐. 美术. 1954(10)
本文编号:3489383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03)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卢鸿基大连苏军烈士纪念碑铸铜人像,花岗石碑身1955 年
拿于津源的《八女投江》来讲,作者并未直接表现死亡,而是重点突出女战士坚定勇敢地面对死亡时的崇高精神。如果把于津源《八女投江》与20世纪80年代张德华、曹春生等人的《八女投江》(2)(图6)相比较,可以看出人物塑造上的明显变化。前者中的女战士毫无畏惧地走向死亡,人物形象的塑造笼罩着英雄主义的理想化光环,作品的悲剧性被英雄性所遮蔽,气氛壮而不悲。后者则是坚定乐观地面对死亡,壮烈与崇高之美有所削弱,悲伤凄凉气氛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最前面的负伤战士面部表情的刻画,前者强调的是一种无情感、无痛感、不真实的塑造,而后者则显得平和、柔美,富有人性化色彩。图5 潘鹤,梁明诚广州解放纪念碑花岗石1980年
潘鹤,梁明诚广州解放纪念碑花岗石1980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術工作的重大發展[J]. 江豐. 美术. 1954(10)
本文编号:3489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48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