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学视域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3 23:41
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陶艺教学变革与发展将其化分为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运用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将其作品建立相应的视觉形式,将此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分别归纳为:唯美、典雅的写实主义风格;自由、复古的唯物主义风格;反叛、理性的唯心主义风格。从中归纳出在此风格下的审美演变特点: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从古典主义向多元审美的转变,无缺陷的材质完美走向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艺术风格的内部机制(艺术家身份的转换与互换、材料媒介意识的觉醒)和外部环境(现代学院陶艺教育的兴起、西方艺术思潮的引进与本土文化的觉醒、互联网时代对媒介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影响)两方面思考其群体艺术风格成因。通过探讨本论文研究内容在雕塑性陶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产瓷区及学院陶艺教育的辐射以及人文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回归上所体现的积极意义,确立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雕塑性陶艺的主流地位,最终构建一个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方法论之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个案。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及现状分析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现状分析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论文研究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与方法、所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论文所解决的问题
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分期及其创作面貌
2.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概念
2.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分期及其创作
2.2.1 第一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2.2 第二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2.3 第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3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群体创作风格的适行性
2.3.1 艺术风格学的发展演变
2.3.2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的研究特点
2.3.3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适行性分析
3 中央美术学院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演变
3.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
3.1.1 唯美、典雅的写实主义风格
3.1.2 自由、复古的“唯物”主义风格
3.1.3 反叛、理性的“唯心”主义风格
3.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审美演变
3.2.1 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
3.2.2 从古典主义向多元审美的转变
3.2.3 无缺陷的材质完美走向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
4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4.1 艺术风格的内部机制
4.1.1 材料媒介意识的觉醒
4.1.2 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与互换
4.1.3 个性表达与审美感知之间的差异性
4.2 艺术风格的外部成因
4.2.1 现代学院陶艺教育的兴起
4.2.2 西方艺术思潮的引进与本土文化的觉醒
4.2.3 互联网时代对媒材艺术、公共艺术的影响
5.中央美术学院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5.1 人文价值及民族自信力的回归
5.2 雕塑性陶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
5.3 其它产瓷区及学院陶艺教育的辐射参照价值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资料来源
附录二 作品图片
本文编号:3753329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及现状分析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现状分析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论文研究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与方法、所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论文所解决的问题
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分期及其创作面貌
2.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概念
2.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分期及其创作
2.2.1 第一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2.2 第二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2.3 第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3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群体创作风格的适行性
2.3.1 艺术风格学的发展演变
2.3.2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的研究特点
2.3.3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适行性分析
3 中央美术学院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演变
3.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
3.1.1 唯美、典雅的写实主义风格
3.1.2 自由、复古的“唯物”主义风格
3.1.3 反叛、理性的“唯心”主义风格
3.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审美演变
3.2.1 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
3.2.2 从古典主义向多元审美的转变
3.2.3 无缺陷的材质完美走向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
4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4.1 艺术风格的内部机制
4.1.1 材料媒介意识的觉醒
4.1.2 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与互换
4.1.3 个性表达与审美感知之间的差异性
4.2 艺术风格的外部成因
4.2.1 现代学院陶艺教育的兴起
4.2.2 西方艺术思潮的引进与本土文化的觉醒
4.2.3 互联网时代对媒材艺术、公共艺术的影响
5.中央美术学院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5.1 人文价值及民族自信力的回归
5.2 雕塑性陶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
5.3 其它产瓷区及学院陶艺教育的辐射参照价值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资料来源
附录二 作品图片
本文编号:3753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75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