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3:15
本文关键词: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六尊者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绘画艺术的一个经典题材,在藏汉两地佛教寺院的壁画和雕塑中十分常见。藏传佛教的十六尊者像一般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为胁侍,四周围绕因竭陀尊者等十六个获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下方有居士达摩多罗、汉地和尚、四大天王等人物构成。藏传佛教艺术史上,十六尊者造像的传统较为久远,以至于确切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时期,而且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几种不同的造像传承,即使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的传承相互影响和融合,依然可以从现存的壁画唐卡绘画实践中看到不同传承的痕迹,成为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综合藏汉文对于十六尊者的记载,结合现存的十六尊者唐卡和壁画,试图梳理和分析十六尊者像传入藏地的时间、背景、过程及其演变,从而进一步解释藏地出现印度、汉地和藏地三种风格的十六尊者造像的缘由,以及产生此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根源。论文的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详细介绍前人对十六尊者及其造像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点。论文的第二部分为梳理藏汉各类文献中对十六尊者的记载。在藏文文献中,记载十六尊者的佛经较多,而大多出现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约公元8世纪)的印度孜那弥扎大师和大译师项·益希德翻译的《迎请尊者》属于较早的文献,现收录于甘珠尔。公元11世纪时期,印度阿孜达希热巴扎大师和大译师释迦光翻译的《庆友尊者传》,这部佛经完整并详细记载了十六尊者的来源、称谓、排序、居所和功德等重要线索,是了解和研究十六尊者的重要文献,后来的藏族高僧大德在论述十六尊者的源流时,都将此文献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进行引用。此外还引用了《于阗授记》、《娘氏教法史》、《噶当教法史》、《奈巴教法史》等文献中对十六尊者的记载,指出十六尊者虽为获得阿罗汉果的十六个声闻弟子,但从作为一个组合的层面来说,“十六尊者不涅i枚∈阑しā钡墓勰罹哂写蟪朔鸾痰氖粜
本文编号:493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49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