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边界
发布时间:2017-08-22 02:04
本文关键词:模糊的边界
【摘要】:成员是社会组织的基础,成员边界的确定决定了成员在组织内部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合作社发展实践中,合作社的成员边界并不是清晰而明确的成员权利和义务的界限,而是以模糊的形态呈现,包括成员权利和义务的差异性安排、成员边界游移以及混淆的成员边界等现象,使得合作社的成员边界成为一个可以伸缩的弹性单元,成为可供农业公司、专业大户、经纪人等农村中较强势主体利用的策略,使得普通农民成员在合作社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到成员边界之外,与合作社提高弱势群体市场竞争地位的核心价值相悖。为此,本研究关注在我国合作社的实践中真正能够利用上合作社的主体,并且试图解释普通小规模生产者成员难以利用合作社的内在原因。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理论界定,明确了成员边界的概念以及形塑成员边界的主要力量。其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微观的视角深入观察李屯合作社内部成员边界确定的过程、确定成员边界的主体、成员边界内权利和义务的差异、成员边界模糊的具体表现以及在成员边界确定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妥协的互动等合作社成员的行动策略和行动逻辑。研究发现: 第一,合作社成员边界的模糊,是一种相对的模糊。在模糊的背后,是核心成员所具有的明确而固定的权责体系。对于非核心成员的成员边界,则通过差异性的权责制度、混淆边界、边界游移等策略性的安排呈不稳定状态。 第二,合作社成员边界模糊的逻辑,首先在于合作社组织行动者对合作社利用方式的差异,核心成员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同的成员边界策略,是成员边界的主要形塑力量,小规模农户为了回避风险或者以“搭船出海”的心理让渡了部分或者全部成员权利,“政绩观”导向的基层政府对现状的默认。其次,当合作社被当作一种制度引入我国的农村社会,出现了权责明晰的团体格局被嵌入到伸缩范围的差序格局中,因此引出对成员边界模糊状态的另外一种分析进路,即合作社成员边界的模糊和游移,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处在差序格局中的人向团体组织中的个人的转变过程,这种成员边界的模糊或者可以被称为是我国农民“现代化”过渡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在于相关制度的失衡,如法律中缺失严格的成员身份认定环节。最后,来源于合作社制度内核的冲突和矛盾。 第三,合作社成员边界不稳定的意外后果。在合作社成员边界游移、分类或者混淆边界等成员边界不稳定的种种策略达成后,我国合作社成员结构从最初的成员分层、分类方式等表现呈现的异质性结构,到由于不同分层成员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取向缺乏关联而出现了较小群体内部的认同,“意外”地导致成员结构同质性趋向的正常后果。 第四,在合作社成员边界不稳定的种种现象背后,形成了一种权利和资源的区隔力量,使得合作社成为出资大户和专业大户成员所利用的工具,而大部分普通的种植(养殖户)户成员则处于合作社治理和盈余分配的边缘,从后果上来讲损害了合作社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并与我国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目标相悖。 第五,合作社的实然边界具有圈层结构,包括由农业公司和村两委成员等代表农村社会中的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以农业经纪人和专业大户以及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中间群体,而普通小规模生产者成员很难进入到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中。这种从核心扩散到边缘的成员边界结构,与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利益格局相符合。 第六,对合作社价值和功能的反思。首先,当前合作社发展的价值目标,具有阶段性和功能性的选择,并不具有单一的益贫属性。其次,我国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成员边界模糊的现象,折射出在合作社内部已经形成较小规模的认同和行动单位,比如核心群体内部共享清晰的行动准则,虽然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合作社成员结构的同质性,但已经具有了利益共同体的趋势。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成员边界 模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1.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4
- 1.2 研究内容和核心概念14-17
- 1.2.1 研究内容14
- 1.2.2 核心概念14-17
- 1.3 研究结构17-18
- 1.4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18-22
- 1.4.1 研究过程18-21
- 1.4.2 研究方法21-22
-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22-24
- 1.5.1 合作社的微观研究视角22-23
- 1.5.2 研究的不足23-2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4-36
- 2.1 影响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因素24-28
- 2.1.1 合作社的人合特性24-25
- 2.1.2 组织成本、集体行动逻辑与成员规模25
- 2.1.3 成员允诺和成员退社25-26
- 2.1.4 异质性的成员结构26-28
- 2.2 对成员边界不清晰的相关研究28-31
- 2.2.1 成员入股是明晰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基础28
- 2.2.2 “被入社”和“成员泛化”问题28-29
- 2.2.3 宽泛的成员认定29
- 2.2.4 产权不清晰29
- 2.2.5 差别性的成员权利和义务29-30
- 2.2.6 合作社制度异化的表现30-31
- 2.3 农民行动的策略性和情境性31-33
- 2.3.1 行动者的能动性31
- 2.3.2 惯习和策略31-32
- 2.3.3 农民的情境性行为32-33
- 2.4 集体组织的成员权33
- 2.5 其他理论对边界的研究33-36
- 第三章 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理论界定36-49
- 3.1 何为合作社的成员边界36-42
- 3.1.1 合作社成员36-39
- 3.1.2 合作社的成员边界39-42
- 3.2 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形塑力量42-49
- 3.2.1 合作社的组织特性42-46
- 3.2.2 外部环境46-48
- 3.2.3 组织行动者的能动性48-49
- 第四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边界的现实表现49-67
- 4.1 李屯合作社49-54
- 4.1.1 李屯村49-51
- 4.1.2 李屯合作社的发展概况51-54
- 4.2 与成员相关的大事记54-59
- 4.2.1 产品质量风波:若即若离的成员关系54-55
- 4.2.2 成员被退股55-56
- 4.2.3 “李屯事件”影响合作社生产网络的变化56-58
- 4.2.4 理事长的“出走”58-59
- 4.3 李屯合作社的成员分类59-62
- 4.3.1 核心社员59-60
- 4.3.2 合同成员60
- 4.3.3 普通成员60-61
- 4.3.4 另一种分类体系:注册成员和非注册成员61-62
- 4.4 李屯合作社的成员边界62-67
- 4.4.1 如何成为合作社成员62-65
- 4.4.2 李屯合作社内部的话语结构65-66
- 4.4.3 成员义务的承担者66-67
- 第五章 李屯合作社成员边界模糊的形式67-82
- 5.1 “成员”分类体系67-72
- 5.1.1 出资金额:核心成员内部的成员分层68-69
- 5.1.2 出资与否:实然的成员边界69-72
- 5.2 成员边界的情境性游移72-78
- 5.2.1 我国合作社成员边界的一般维度72-75
- 5.2.2 李屯合作社成员边界的基本维度75-78
- 5.2.3 合作社对成员边界的“策略性”选择78
- 5.3 被混淆的成员边界78-81
- 5.3.1 不固定的合同成员和普通成员79
- 5.3.2 无差别待遇:客户与成员79-80
- 5.3.3 隐形的成员(村集体)80-81
- 5.4 小结81-82
- 第六章 合作社成员边界模糊的逻辑82-87
- 6.1 共谋:成员边界模糊策略的达成82-84
- 6.1.1 领办的力量:发起人对成员边界的形塑82-83
- 6.1.2 让渡权利和回避风险:理性小农的选择83-84
- 6.1.3 制度下乡的变异84
- 6.2 传统乡土社会中的个体遭遇现代化经济组织84-85
- 6.3 相关制度的失衡85
- 6.4 合作社组织特性的矛盾85-87
- 第七章 边界模糊的意外后果—成员结构的同质化趋向87-94
- 7.1 合作社发展初期——成员异质性突出87-89
- 7.1.1 成员异质性的表现87-88
- 7.1.2 异质性成员结构形成的原因88-89
- 7.2 成员同质性趋势的初现89-91
- 7.2.1 出资成员和专业大户成员的联合89-90
- 7.2.2 小农的集体行动90-91
- 7.3 合作社成员结构演变的诱致性条件91-94
- 7.3.1 制度环境的制约91
- 7.3.2 要素聚集的合作方式91-92
- 7.3.3 合作机制的替换92
- 7.3.4 合作理念的差异92-94
- 第八章 讨论和结语94-100
- 8.1 边界的隐喻:分类和阻隔94-96
- 8.1.1 分类的“艺术”94-95
- 8.1.2 被阻隔的“交易”成员95
- 8.1.3 与我国政府扶持合作社的目标相悖95-96
- 8.2 对合作社功能和价值的反思96-97
- 8.2.1 合作社的功能96
- 8.2.2 合作社是超出家庭的一类农民行动单位96-97
- 8.3 合作社的实然成员边界与农村利益格局的关系97
- 8.4 相关的制度调试97-98
- 8.5 结语98-100
- 参考文献100-105
- 附录105-115
- 附录一 研究过程摘要105-107
- 附录二 调研提纲107-109
- 附录三 李屯合作社租地协议109-110
- 附录四 订单成员与合作社签订的协议110-112
- 附录五 李屯合作社章程112-115
- 致谢115-117
- 简历117-1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国;;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及成员权研究[J];法学杂志;2006年02期
2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叶敬忠;李春艳;;行动者为导向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解读《行动者视角的发展社会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4 马彦丽;;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空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温铁军;;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7 马彦丽;林坚;;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经济学家;2006年02期
8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1992年06期
9 任大鹏;陈彦,
本文编号:716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71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