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品在中西公共艺术中应用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日常品在中西公共艺术中应用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奥登伯格 公共艺术 波普艺术 日常品 文人画
【摘要】: 公共艺术是连接艺术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雕塑家奥登伯格正是这个领域重要的代表人物,因为其日常品的大体量雕塑而闻名。 本文将以奥登伯格为切入点,从作品出发讨论其中的艺术理念,特别是日常品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进入公共艺术创作的理念,以及理念形成的艺术史和城市发展史背景,从侧面反映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本文将把奥登伯格与中国语境下的涵盖日常品题材的各种艺术做对比,试图揭示在中国文人画传统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的公共艺术与奥登伯格所创造的公共艺术的共性和异质性,侧面反映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中西思维模式和文化逻辑。 论文最后总结了奥登伯格对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几点启示:在兼顾公共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和艺术品的周边环境研究,从而发展出适合自身的艺术语言。 论文虽然是一篇着眼于奥登伯格的个案研究,但同时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关注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奥登伯格 公共艺术 波普艺术 日常品 文人画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3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1.绪论7-8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7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7-8
- 2.奥登伯格的公共艺术研究8-19
- 2.1 奥登伯格作品中的艺术理念8-15
- 2.1.1 生平简介8
- 2.1.2 作品分析8-14
- 2.1.3 意义阐释14-15
- 2.2 奥登伯格艺术风格形成的艺术史背景15-16
- 2.3 西方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16-17
- 2.4 西方公共艺术的传统和功能17-19
- 2.4.1 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17-18
- 2.4.2 西方公共艺术的政策背景18-19
- 3.奥登伯格与中国公共艺术的联系与比较19-26
- 3.1 中国文人艺术传统19-22
- 3.2 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22
- 3.3 中国现当代公共艺术的传统和功能22-23
- 3.4 比较视野下的个案研究23-26
- 3.4.1 奥登伯格与中国文人画的比较23-24
- 3.4.2 奥登伯格与中国现当代公共艺术的比较24-26
- 4.结语26-27
- 附表27-31
- 参考书目31-32
- 致谢3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静;;浅论现代油画笔触的符号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平凡;;艺术的时代效应——对21世纪的设计观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彭琛;;意大利文艺复兴总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马建军;;现代主义理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杨春;;浅谈扬·凡·爱克的绘画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闵丽;;浅析西方古代城市雕塑之世俗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朱红文;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彭锋;;中西美学中的虚与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张瑾;;拿破仑时期新古典主义艺术创作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10 马鸿韬;吴梦晗;李敏;;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一三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彭芳;;论比亚兹莱对浮世绘的创造性吸收[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魏泽崧;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桂宇晖;契合与发展[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义;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多维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郁民;论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创作活动产生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群;欧洲中世纪圣像画的形式语言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娴;论素材的收集与油画创作的关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房丹;材料营造装饰绘画新语境[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9 谢甜琼;论公共艺术与株洲市城市形象塑造[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郭峰;计算机二维动画变形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1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75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