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锡惠山泥人 移动互联网 价值转换 营销传播
【摘要】:无锡惠山泥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人文景象,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作为一个“地域性艺术群体”,具有极高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文化价值。然而,面对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滞后,急需“拉新留存”,保留其传统特质的同时,对其商业文化价值进行创新,进行现代化转型,拓展文化传播影响力,引起当代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共鸣,从而使惠山泥人得以传承与发展。 本课题通过对无锡惠山泥人营销传播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与总结,探寻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通过对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市场分析、目标受众分析制定战略规划,探索其在新领域中产品与品牌设计方式以及营销传播策略。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以用户为导向,以设计驱动创新战略为核心,展现与传播惠山泥人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材料、工艺、造型等,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沟通,使目标受众对惠山泥人产品与品牌、传承人与设计者有深入了解。通过对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目标受众细分与分析,价值挖掘与转换,选择适当的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沟通,提高惠山泥人在新平台中的受众认知度,进行有效传播,从而让惠山泥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振兴传统文化产业。
【关键词】:无锡惠山泥人 移动互联网 价值转换 营销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4.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1.1 课题概述8-9
- 1.1.1 课题解析8
- 1.1.2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8
- 1.1.3 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8-9
- 1.2 研究背景、现状及问题9-12
- 1.2.1 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9-10
- 1.2.2 当代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变革10-11
- 1.2.3 无锡惠山泥人的保护与传承概况11-12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1 研究目的12
- 1.3.2 研究意义12-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1.5 文献综述14-17
- 1.5.1 无锡惠山泥人主要理论书籍研究14-16
- 1.5.2 无锡惠山泥人发表文献研究16-17
- 1.6 研究创新点17-18
- 1.7 研究流程图18-19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平台非物质文化的营销传播分析19-38
- 2.1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分析19-30
- 2.1.1 移动互联网媒介传播特征19-22
- 2.1.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22-23
- 2.1.3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模式23-30
- 2.2 非物质文化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分析30-36
- 2.2.1 以移动应用产品为主要传播载体,多维手法运用展示30-33
- 2.2.2 多维渠道的建立与推广33-34
- 2.2.3 线上线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研发34-36
- 2.2.4 构建创意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36
- 2.3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现状38-57
- 3.1 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播环境38-43
- 3.1.1 社会历史环境38-39
- 3.1.2 文化生存环境39-43
- 3.2 当代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播特征43-46
- 3.2.1 静态媒介与动态媒介双向发展43-44
- 3.2.2 单向传播转向互动参与44-46
- 3.3 无锡惠山泥人的营销传播分析46-56
- 3.3.1 从产品角度46-51
- 3.3.2 从消费者角度51-53
- 3.3.3 从品牌角度53-54
- 3.3.4 从销售渠道角度54-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无锡惠山泥人战略建议57-73
- 4.1 分析与定位57-61
- 4.1.1 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 SWOT 分析57-60
- 4.1.2 目标受众层的重新解读与分析60-61
- 4.1.3 惠山泥人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战略目标方向61
- 4.2 产品与品牌战略建议61-67
- 4.2.1 惠山泥人移动互联网产品与品牌建设路径62
- 4.2.2 惠山泥人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方法62-65
- 4.2.3 跨界协同设计研发65-67
- 4.3 营销战略规划67-70
- 4.3.1 企业自媒体渠道的构建与运营67
- 4.3.2 建立产品与品牌协作平台67-68
- 4.3.3 线上线下惠山泥人“文化故事主题乐园”服务体验延伸68-69
- 4.3.4 营销效果评估方式69-70
- 4.4 产业模式70-72
- 4.4.1 惠山泥人政用产学研协作体系的建立70-71
- 4.4.2 建设企业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端71-72
- 4.4.3 注重“艺术、人文、旅游景观”产业融合圈打造72
- 4.5 本章小结72-73
- 第五章 以惠山泥人移动应用产品为核心的营销传播研究73-94
- 5.1 目标受众细分与分析73-75
- 5.1.1 目标受众细分73-74
- 5.1.2 目标受众分析74-75
- 5.2 产品与品牌重构75-89
- 5.2.1 品牌价值挖掘与识别体系构建75-76
- 5.2.2 无锡惠山泥人应用产品架构与分析76-82
- 5.2.3 产品内容设计方向探索82-88
- 5.2.4 产品生命周期规划88-89
- 5.3 传播策略89-92
- 5.3.1 病毒式传播平台建设89-90
- 5.3.2 线下线上主题活动制定90-91
- 5.3.3 线上定制与线下体验双向引导91-92
- 5.4 销售策略92-93
- 5.4.1 免费引入,一分为二92
- 5.4.2 内置广告,引导销售92
- 5.4.3 应用内置分级奖励机制92-93
- 5.5 本章小结93-94
- 主要结论与展望94-96
- 致谢96-97
- 参考文献97-99
- 附录一 无锡惠山泥人消费者满意度问卷99-101
- 附录二 无锡惠山泥人消费者满意度问卷数据统计101-106
- 附录三 访谈106-107
- 附录四 图片来源107-113
- 附录五 表格目录113-114
- 附录六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11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8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天林;;公开被质疑的背后——对“邓玉娇事件”的宪政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特色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鹏;关于设计中如何进行主动视觉思维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76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776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