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茂陵、顺陵石雕看汉唐审美之转变
发布时间:2017-09-11 20:23
本文关键词:从茂陵、顺陵石雕看汉唐审美之转变
【摘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辉煌的封建帝国。汉的包容、博大、宏放与浪漫,体现出道法自然的质朴之美,为后世艺术树起一座丰碑,开启了石雕艺术“范式”之先河。经历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唐代雕塑发展为又一高峰,给人庄严、富贵、雄健、刚强之美,表现出人力的伟大和对世界的主观创造。如果说汉是石雕艺术“范式”之“起点”,唐则是将这种“范式”之“定格”,后世艺术创作难出其左右。身处现代,对汉唐之间这种从“起始”到“定格”进行研究,能为我们当以什么样的精神面对生活,面对艺术进行创造提供可鉴之处。 一个民族的审美,就是这个民族内在“精神”的反映,通过艺术品这一“媒介”,将精神物化为外在的表象。留存至今的汉、唐陵墓石雕艺术是这种“精神”与“表象”的共同体。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丛这一“表象”之中找寻出它历史原本的状态,并将这一状态汇聚为一条蔚为壮观的人类审美历史之河。 及此,本论文选取汉、唐两代最具代表性的两座陵墓--茂陵霍去病墓石雕和唐顺陵石雕进行分析比较。以两墓主人的身份为线展开研究,把石雕艺术品按照能够体现皇室审美和民间审美的角度进行分类,再具体到每个石雕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石雕纹饰等方面,用艺术考古学方法对汉及唐的审美转变做以纵深的研究考察。按照对后世艺术的不同影响提出艺术范式、艺术程式的概念。结合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的发展梳理出其审美变化过程及此过程的演进状况;通过这一梳理及研究过程,对至今还是猜测的茂陵霍去病墓石雕整体布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由对其雕刻手法的分类之中找出其审美特征;并通过图式对比的图像学方法,在与顺陵比较中展现汉至唐的审美之演进过程。 除此之外,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对考古资料进行搜集、查阅;并结合实地、实物考证,对资料进行线性方法的梳理;在分析研究中,采用比较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比较、图象、图式比较,从细微处分析比较出从汉到唐陵墓石雕艺术的发展变化。通过对这一转变过程及它对后世艺术影响的研究,得出:艺术审美没有高低方向上的发展,只有风格的转变;陵墓石雕艺术起始于汉,定格于唐;这一定格是陵墓石雕艺术从范式到程式化的演变;并从汉代与唐代石雕创作的不同过程,找寻出其对今天艺术的创造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艺术考古 汉唐石雕艺术 艺术范式 艺术程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研究对象与目的8-10
- 研究现状及分析10
- 研究方法和途径10-11
- 引文11-12
- 正文12-51
- 一、茂陵与顾陵简介12-17
- (一) 茂陵与霍去病墓12-14
- (二) 顺陵14-17
- 二、茂陵霍去病墓石雕17-31
- (一) 霍去病墓现存石雕简介17-25
- (二) 霍去病墓石雕特点25
- (三) 霍墓石雕的分类25-31
- 三、顺陵石雕31-36
- (一) 顺陵现存主要石雕简介31-33
- (二) 关于雕置石雕用意的记载33-34
- (三) 顺陵石雕之特征34-35
- (四) 顺陵石雕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35-36
- 四、两者之比较36-43
- (一) 汉、唐艺术遗迹总体分布比较36-38
- (二) 陵墓形制之比较38-40
- (三) 石雕艺术选题之比较40
- (四) 石雕雕刻手法之比较40-42
- (五) 汉代天人合一与唐代尽善尽美审美观42-43
- 五、两墓石雕风格的成因43-47
- (一) 自然条件——石材来源对其石雕风格形成的作用44-45
- (二) 科技条件——冶炼技术的提高45
- (三) 审美态度因素45-47
- 六、结论47-51
- (一) 艺术审美没有高低方向上的发展,只有风格的转变48
- (二) 石雕艺术起始于汉,定格于唐48-49
- (三) 石雕从范式到程式化的演变49-50
- (四) 石雕创作过程对今天绘事创作的启迪50-51
- 参考文献51-52
- 附录1:西汉帝系顺序及各帝陵分布52-53
- 附录2:店帝系顺序及帝隆分布53-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展作品目录55-5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映奎;唐代顺陵石狮造型艺术特色初探[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2 王洪汀;唐代顺陵石刻中走狮形象分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832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3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