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2:07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 人物塑造 表现手法 艺术语言 主题内容
【摘要】:本课题以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重点从人物塑造、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艺术语言及主题内容等层面进行阐述,说明特定时代的文艺观念、创作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的诉求对于这一题材创作的深刻影响。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向,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历程做出阶段性的特征划分,梳理这一题材雕塑在新时期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并探讨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亟待面对的课题,瞻望其未来发展前景和整体走向。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回归与调整”,主要以1980年代几届全国性美展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和这一题材的公共纪念性雕塑作品为例,论述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在1980年代的先期实践;第二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探索与突破”,重点分析了“七一”美展和“第八、九届全国美展”中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潜在价值和影响,并从表现手法、形式语言、空间环境等层面论述了19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多元化探索与实践;第三部分为“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深化与创新”,主要从人物塑造、艺术语言、核心价值三个方面对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进行重点阐述。在此部分,文章重点关注了当代雕塑发展的几个热点话题,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创作,阐述这一题材雕塑在民族化、时代性与人文性、民族悲剧精神表达三个方面发展与演化的历程;第四部分为“回顾与反思”,分析总结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当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题材雕塑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开拓的新的疆域做出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雕塑 人物塑造 表现手法 艺术语言 主题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30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2
- 第一节 课题缘起、目的和意义12-14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解释14-16
- 第三节 前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6-20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0-22
- 第一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回归与调整22-82
- 第一节 文革范式下的“两面性”:社会转型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22-28
- 第二节 雕塑本体的复归与主体意识的确立:198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28-45
- 一、创作思想的转变与审美意识的觉醒30-34
- 二、艺术个性的彰显与精神气质的强调34-40
- 三、当代意识的融入与形式意味的追求40-45
- 第三节 平民英雄的出场与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退潮45-51
- 第四节 198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复兴51-81
- 一、突破与局限:改革开放初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创作54-61
- 二、时间过程中的人物性格还原与情感表现:1980年代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61-67
- 三、1980年代纪念碑雕塑的表现主题与形式特征67-74
- 四、空间氛围的营造与环境意识的增强74-81
- 本章小结81-82
- 第二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探索与突破82-129
- 第一节 主题内容的多样化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恪守:关于“七一”美展83-94
- 一、英雄人物的生活化表现与双重身份的强调84-86
- 二、作品的现代性追求与民族传统形式的借鉴86-90
- 三、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小人物”情感表现90-94
- 第二节 沉寂中的守持与发展:从“第八、九届全国美展”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说起94-104
- 一、英雄形象的多样化呈现与性格化追求96-99
- 二、艺术家主观色彩的增强与作品叙事性的减弱99-102
- 三、借助人物的“角色性”与“历史背景”突出作品自身的文化涵义和历史寓意102-104
- 第三节 199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公共纪念性雕塑的繁荣104-123
- 一、形式语言的拓展与表现手法的多元105-111
- 二、叙事方式的突破与空间形态的开敞111-118
- 三、人物纪念性雕塑在民族语言形式上的开拓性探索118-120
- 四、革命领袖人物纪念性雕塑创作的平民化塑造与人格化追求120-123
-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变异123-128
- 本章小结128-129
- 第三章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深化与创新129-217
- 第一节 人性光辉的显现与完善: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人物塑造130-146
- 一、领袖人物130-138
- 二、平民英雄138-141
- 三、反面人物141-146
- 第二节 艺术语言的拓展与延伸:多元并呈与多元综合146-174
- 一、写实、写意与抽象的并存与共融146-150
- 二、造型语言的强化与个人风格的追求:吴为山与王洪亮的写意性雕塑150-163
- 三、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写意性表现的探索及实践意义163-166
- 四、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对西方当代艺术形式的借鉴166-170
- 五、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在材料、肌理及质感上的探索170-174
- 第三节 核心价值的建构与彰显: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主题变奏与视角转变174-179
- 第四节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大型公共纪念性雕塑创作179-216
- 一、公共纪念性雕塑民族化进程中的有益探索: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园群雕》说起179-196
- 二、时代性与人文性的表达:以《青年毛泽东》为例196-203
- 三、悲剧意识的演化与升华: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说开203-216
- 本章小结216-217
- 第四章 回顾与反思217-243
- 第一节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历程回顾217-219
- 第二节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219-225
- 一、1980年代:“一元化的打破”与“多元化的确立”219-221
- 二、1990年代:“多元化探索与实践”221-223
- 三、新世纪以来:“突破与超越”223-225
- 第三节 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发展境遇与生存思考225-238
- 一、革命性色彩的减弱与历史性因素的增强225-228
- 二、现代和后现代语言的追求与主题内容的淡化228-231
- 三、英雄人物的平民化塑造与崇高性表现231-235
- 四、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235-238
-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新生机遇与未来视野238-242
- 本章小结242-243
- 结论243-246
- 参考文献246-253
- 作品图录253-26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267-268
- 致谢268-269
本文编号:959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95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