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叶燮《原诗》中的“陈熟生新”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9:44

  本文关键词:叶燮《原诗》中的“陈熟生新”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叶燮 原诗 陈熟生新


【摘要】:叶燮《原诗》是中国传统诗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以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原诗》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陈熟生新”这一具体的诗学问题,梳理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它的诗学涵义,呈现它的诗学价值。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通过介绍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说明“陈熟生新”思想的重要意义。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为叶燮“陈熟生新”产生的历史语境。首先从明代前后七子与公安、竟陵派之间的复古与反复古之争,以及明末清初诗坛现状,考察“陈熟生新”产生的诗学背景;其次,从儒家的“中和”思想、传统哲学中“对待”的思维方式以及朴素的唯物观念等方面,分析了“陈熟生新”的思想来源;第三,梳理自先秦至清初诗学中对“陈熟生新”问题的看法,呈现理论变化的内在逻辑。第二章阐释“陈熟生新”的思想内涵。叶燮以传统哲学中的“对待”为基础,从动态演变过程中把握对立双方运动时表现出的不确定性特征。本章以此为基础,从两个维度阐释“陈熟生新”的内涵。首先,“陈熟生新”作为诗歌的审美尺度被提出。明清时期,复古派推崇“陈熟”,但走向“剿袭模拟”;反复古派致力于“生新”,却走向“搜寻险怪”,两派都走向偏颇。叶燮提出“陈熟”与“生新”须“相济”的诗歌审美尺度,一方面批评了复古和反复古派的诗歌优劣观,另一方面纠正了复古派和反复古派的片面性。其次,分析叶燮“陈熟生新”思想包含的变易法则:一是将“陈熟”与“生新”融入诗歌发展历程中,表现了“相续相禅”的诗歌演变特征;二是以“变”为动力的诗歌发展观,揭示了“变”的实质在于“生新”的思想;三是消解“盛”与“衰”的绝对性,呈现了“对待”不确定性在诗歌发展史上的特征。第三章从诗史观、辩证观、体系观三个方面探讨《原诗》的诗学价值。首先从历史视角,说明了“陈熟生新”具有整体性、平等性的诗史价值;其次从思维方式上,分析了叶燮“陈熟生新”对传统辩证思想的扬弃,指出叶燮辩证思想的新维度;最后从理论体系方面,分析“陈熟生新”思想的理论性、逻辑性,以及“陈熟生新”之于叶燮建构诗歌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之,叶燮《原诗》对“陈熟生新”思想的阐释,不仅丰富了“继承与发展”这一传统问题内含,而且为我们如何借鉴古代诗学思想为下当文论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叶燮 原诗 陈熟生新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9
  • 一、立题依据8
  • 二、叶燮《原诗》的研究现状8-10
  • 三、叶燮“陈熟生新”思想的研究现状10-17
  •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17-19
  • 第一章 叶燮“陈熟生新”的历史语境19-41
  • 第一节“陈熟生新”的诗学背景19-27
  • 一、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冲突19-23
  • 二、“宋诗热”和“唐宋诗之争”23-27
  • 第二节“陈熟生新”的思想来源27-34
  • 一、儒家的“中和”思想28-30
  • 二、传统的“对待”思想30-32
  • 三、朴素的唯物思想32-34
  • 第三节“陈熟生新”的历史演变34-41
  • 第二章 叶燮“陈熟生新”的思想内涵41-65
  • 第一节 诗歌的审美尺度42-53
  • 一、“对待”的不确定性42-45
  • 二、消解“陈熟生新”的优劣45-49
  • 三、“陈熟生新”须“相济”49-53
  • 第二节 诗歌的变易法则53-65
  • 一、“相续相禅”的诗歌演变历程53-57
  • 二、以“变”为动力的发展观57-60
  • 三、消解“盛”与“衰”的绝对性60-65
  • 第三章 叶燮“陈熟生新”的诗学价值65-81
  • 第一节 批评的历史视角65-70
  • 一、“陈熟生新”的历史意识65-67
  • 二、诗史的整体性观念67-68
  • 三、“平等”的诗史眼光68-70
  • 第二节 辩证的哲学眼光70-75
  • 一、贯穿全书的辩证思想70-72
  • 二、“儒家辩证思想”72-73
  • 三、叶燮辩证思想的新维度73-75
  • 第三节 严密的理论系统75-81
  • 一、浓厚的理论色彩76-77
  • 二、逻辑思辨性77-78
  • 三、相互关联的整体意识78-81
  • 结语81-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8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心强;;《原诗》的写作镜鉴[J];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王镇远;《原诗》写作缘起考[J];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3 姚晓菲;;重整河山待后生——谈被誉为“系统”的《原诗》[J];语文学刊;2009年07期

4 申茂堂;;论《原诗》中的“志”与“胸襟”[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5 石海光;;“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伍英姿;试析《原诗》中的格物思想[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钱涛;走向国际化的边缘书写——评析林幸谦先生的诗集《原诗》[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朱典淼;;试论《原诗》的艺术辩证思想[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9 王德兵;;论卜松山跨文化对话观及其审美实践——以卜松山的《原诗》研究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申茂堂;;论《原诗》中的“志”与“胸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峰;叶燮《原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靖;《原诗》体系性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马倩如;《原诗》的诗歌批评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孟梦;叶燮《原诗》中的“陈熟生新”思想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4 孟昱;《原诗》的艺术辩证法[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5 戚娜;论叶燮《原诗》的诗论观及其价值[D];延边大学;2011年

6 王霞;叶燮《原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玉红;论叶燮《原诗》中的“法”[D];辽宁大学;2012年

8 刘晓春;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莹;叶燮《原诗》诗学思想基本特质的再检讨[D];云南民族大学;2013年

10 管磊;浅析叶燮《原诗》中的“情”[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8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08255.html

上一篇:对视与内省  
下一篇:登云庙外说书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