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0:20

  本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南北朝 游览诗 记叙内容与抒情方式 写景视角 情感表达


【摘要】:游览诗是一种以人的游览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游览所见所感的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它经过先秦两汉的萌生、发展,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渐趋成熟。梁代的萧统更是在其《文选》中首次以诗体的概念将游览诗单独列出。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览诗为研究对象,以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底本,搜集游览诗四百余首,以期研究游览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是对游览诗相关问题的概述说明,主要将游览诗与山水诗、行旅诗、送别诗,公宴诗、怀古诗等作出区分,以此明确所要研究的对象范围,并初步探讨游览诗在魏晋南北朝繁荣的原因。第一章将个人游览诗与集体游览诗区分开来,从历时性角度整理个人类游览诗在魏晋南北朝各阶段的特征,并将集体游览类诗与个人游览诗的特征作出对比。第二章则通过游览诗的一系列意象,归纳概括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情感意蕴,以了解游览诗人的描写对象与其情感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研究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写景视角及记叙内容与抒情方式,意图通过分析游览诗在写景与记叙抒情方面的特点,展现其与其他诗体之间的区别。全文通过对游览诗的研究,明确了游览诗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轨迹,以及其在记叙抒情方式、写景视角、情感表达方面的主要特点,为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游览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游览诗 记叙内容与抒情方式 写景视角 情感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一、选题的价值及研究方法10
  • 二、游览诗的界定10-13
  • 三、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繁荣的原因13-14
  • 四、学术史的回顾14-15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类型15-26
  • 第一节 表现个人游览体验的游览诗15-23
  • 一、建安时期的个人游览诗15-17
  • 二、正始、两晋时期的个人游览诗17-21
  • 三、南北朝时期的个人游览诗21-23
  • 第二节 集体游览活动下的游览诗23-26
  • 一、游览西园的游览诗23-24
  • 二、兰亭雅集与兰亭诗24-26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游览对象与情感意蕴26-37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游览对象26-27
  • 一、自然风光26
  • 二、人文景观26-27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情感意蕴27-37
  • 一、对山水自然的赞美27-29
  • 二、对人生短暂的慨叹29-31
  • 三、表现羁旅怀思之情31-33
  • 四、表现独游感怀33-34
  • 五、表现隐逸情怀34-35
  • 六、怀古感怀35-37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写景视角、记叙内容与抒情方式37-48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写景视角37-43
  • 一、移步换景,循序观景37-39
  • 二、立足定点,,泛览全景39-41
  • 三、聚焦定景,情感突出41-43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记叙内容与抒情方式43-48
  • 一、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记叙内容43-45
  • 二、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的抒情方式45-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魏晋南北朝游览诗篇目统计52-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鹏;现代诗人情感与新诗诗性的内在契合[J];郭沫若学刊;2004年04期

2 杨荣昌;诗人与学术活动家的马曜教授[J];大理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0期

3 陈良运;中国古代的诗人论[J];诗探索;1998年01期

4 雨甜;;石油的向度,诗人的心声——读诗集《石油的六种向度》[J];地火;2010年01期

5 吕进;;诗人的修养[J];诗刊;1990年11期

6 陶保玺;浊世中以脚思想者的苍凉战叫——解析超现实主义诗人商禽的部分诗作[J];华文文学;2000年03期

7 林峰;;道德烛照下的人格光辉——关于诗人的人格建设[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郑慧如;;现实与想象——以简政珍为主,兼论台湾中生代诗人之作[J];诗探索;2008年03期

9 陈浩m$ ,马(马Q

本文编号:1015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15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b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