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后汉书》谣谚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16:01

  本文关键词:《后汉书》谣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汉书》谣谚 内容类别 艺术性 价值


【摘要】:谣谚,是我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智慧,是对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时代风貌的真实反映。它的民间视角与集体创作性和流传性使得其在记述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与意义,这对于官方文学占主导地位,且信息交流与保存不便的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尤其意义重大,而东汉,又是谣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故而本文选取《后汉书》谣谚作为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内容、艺术性及价值的综合研究,反观东汉一代的真实历史,并浅要探讨史传谣谚的发展脉络。具体来说,本文由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后汉书》谣谚的选题意义,介绍了其研究背景与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了对《后汉书》谣谚的论述:第一部分是《后汉书》谣谚及其之前史传谣谚的概况。本部分第一节首先对谣谚的历史、内涵及异同进行了说明,明确了研究对象的界定;第二节分析了先秦两汉史传谣谚的整体情形,了解了《后汉书》援引谣谚的背景情况;最后,第三节对本文分析的《后汉书》谣谚的选材标准做了具体说明,并分析了《后汉书》谣谚的主要特征,形成了对《后汉书》谣谚的整体认识。第二部分是对《后汉书》谣谚的内容分析。共分四节,分别对《后汉书》谣谚中的四大谣谚类型:政治类、人物类、谶纬类及其他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说明,每一大类下再细分小类解说谣谚内容、探讨谣谚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并以之反观、反证东汉一代社会的真实风貌。第三部分论述了《后汉书》谣谚的艺术性。此部分主要是根据《后汉书》谣谚本身的实际情况,并对比其他史传谣谚,从四个方面对其艺术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即句式种类丰富且分布集中、句子逻辑结构多种多样、修辞灵活多变以及叙述多维化。第四部分主要探究了《后汉书》谣谚的价值。此部分,分三节,分别从文学、史学及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价值所在,明确了《后汉书》谣谚整体的价值与意义。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指明了不足之处。
【关键词】:《后汉书》谣谚 内容类别 艺术性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 选题意义9-10
  • (二) 研究背景与现状10-13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一、《后汉书》谣谚及其之前史传谣谚的概况15-22
  • (一) “谣谚”界说15-17
  • (二) 魏晋前谣谚入史概况17-19
  • (三) 《后汉书》援引谣谚的基本情况19-22
  • 二、《后汉书》谣谚的内容类别22-48
  • (一) 政治类谣谚22-29
  • 1. 官员为政类谣谚22-26
  • 2. 时风时政类谣谚26-29
  • (二) 人物品评类谣谚29-35
  • 1. 品评人物学识类的谣谚30-31
  • 2. 品评人物德行类的谣谚31-34
  • 3. 品评人物才智类的谣谚34-35
  • (三) 谶纬类谣谚35-42
  • 1. 皇权类谶谣37-39
  • 2. 朝臣类谶谣39-41
  • 3. 战乱类谶谣41-42
  • (四) 其他类谣谚42-48
  • 1. 社会类谣谚42-44
  • 2. 日常经验类谣谚44-46
  • 3. 边境政策类谣谚46-48
  • 三、《后汉书》谣谚的艺术性48-63
  • (一) 句式种类丰富且形式分布集中48-52
  • 1. 句式种类丰富48-51
  • 2. 句式形式分布集中51-52
  • (二) 句子逻辑结构多种多样52-55
  • (三) 修辞灵活多变55-59
  • (四) 叙述多维化59-63
  • 1. 叙述人称的多维化59-61
  • 2. 叙述方式的多维化61-63
  • 四、《后汉书》谣谚的价值63-73
  • (一) 《后汉书》谣谚的文学价值63-66
  • (二) 《后汉书》谣谚的史学价值66-68
  • (三) 《后汉书》谣谚的社会文化价值68-73
  • 结语73-74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后汉书》谣谚统计表77-83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83-84
  • 致谢84-8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汤城;;浅谈《史通》对范晔《后汉书》的评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一——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9 刘和惠;;关于郢爰一则史料辨误[J];安徽钱币;2000年02期

10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4 窦怀永;;敦煌本《瑞应图》谶纬佚文辑校[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李兆亮;杨子生;;长江流域蓄调型湖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中的土地利用对策探讨——以湖北省洪湖流域为例[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6 李传军;;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报应、地狱及忏悔观念的传播与影响[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亮;;宋末元初诗文批评理论的确立与转型——以戴表元的批评理论为中心[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国文论的两轮[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艳芳;皮日休吴地创作与吴文化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3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43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c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