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接受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4:16
本文关键词: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接受状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春之歌》 五六十年代 读者接受 文学生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青春之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接受状况,亦属于“文学生活”研究命题的一部分。具体来讲,论文以包括普通读者在内的阅读者为主体,透过他们对《青春之歌》的接受反馈,对当时文学生活的某些侧面以及审美风尚、价值观等展开较为深入的考察,并力图以更为超越性的眼光对这一时期读者心理机制与时代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探究。按照层层推进的逻辑结构,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全面介绍《青春之歌》在五六十年代接受的客观情况。首先通过梳理小说在当时的接受方式,论文不仅将读者阅读行为与两次读书运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充分发掘出电影等其他多种接受方式,而且充分展现出当时读者的文学生活风貌。二是对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化现象进行分析。透过出版前后不同读者群体接受态度的反差,在折射出五六十年代个人与集体、私人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复杂纠葛的同时,也奠定了本文研究的总体姿态与理路。三是将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加以对照,探究不同群体阅读接受的异同。一方面普通读者有其独特的阅读特点:在文学观方面,他们以“真实性”作为文学评判主要标准,甚至将文学等同于现实;在表达方面,则倾向于联系个人经历以零散化的感性方式进行抒发。另一方面,双方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小资情调、爱情描写以及青年道路选择三个方面。第二章从读者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入手,探究五六十年代时代审美风尚与价值观念。首先是小资产阶级情调问题。在政治立场与审美趣味两个层面,读者对于《青春之歌》的接受表现出某种分裂的姿态,一方面是坚定地表示批判,另一方面则是隐秘地进行欣赏。接下来是爱情、革命关系问题以及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选择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读者的态度同样表现出某种分裂。由此进一步表明,读者关注的重点最终都归结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个人对私人化情感的摒弃、对于集体的向往与服膺以及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忘我投入,这自然是时代审美与价值判断的主旋律;而另一方面,个体对于两性情感的关注,对感伤化小资情调的隐蔽性欣赏以及对于个人前途的苦闷、迷茫并未在时代洪流中完全消泯。第三章进一步对读者心理机制以及时代合理性进行探究。冷战的国际形势、左翼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使得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成为有力的政治动员方式。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读者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其感染,并在集体无意识的推动下发展为昂扬的时代情绪。而具体到青年读者,其心理状态、精神气质又在时代精神的催化中产生出某种特殊的审美诉求:一方面,昂扬奋发的时代情绪、崇尚力量的战斗美学风格与其心理特质呈现出某种契合的趋势,这些都使得个体对于集体的服膺带有自愿色彩;另一方面,青春期的感伤、迷茫与悸动也使得年轻读者们对于小资情调以及浪漫爱情的向往具有合理性。而这种“青春”情绪又恰恰成为将不同时代勾连起来的切入点。以此为基础,在“青春”主题的时代变迁中,不仅能一窥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更能引发对于不同时代合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青春之歌》 五六十年代 读者接受 文学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19
- 第一章 《青春之歌》接受状况概览19-41
- 一、接受方式与文学生活风貌19-27
- 1. 《青春之歌》与读书运动20-24
- 2. 书籍之外的《青春之歌》24-27
- 二、轰动背后的“冷”与“热”27-33
- 1. “冷遇”与“热捧”现象28-31
- 2. 时代背景与读者心理31-33
- 三、比较视阈下的问题聚焦33-41
- 1. “业余”读者的阅读特点34-37
- 2. 焦点性问题梳理37-41
- 第二章 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五六十年代审美风尚与价值选择探究41-62
- 一、小资产阶级情调要得要不得?41-49
- 1. 政治立场:坚定地批判42-45
- 2. 审美趣味:隐秘地欣赏45-49
- 二、是爱情还是革命?49-56
- 1. 爱情与革命的双重纯洁化49-53
- 2、另一种阅读与革命之思53-56
- 三、路在何方?56-62
- 1. 个人的消隐与集体的彰显56-59
- 2. 消隐之中的潜在苦闷59-62
- 第三章 革命的青春一代——读者心理机制与时代合理性探究62-77
- 一、革命文学教育与集体无意识62-68
- 1. 国际环境下的革命文学教育62-66
- 2. 时代氛围中的集体无意识66-68
- 二、青春心理下的审美诉求68-72
- 1. 激情与理想68-70
- 2. 迷茫与感伤70-72
- 三、参照视野中的别样青春72-77
- 1. 不同时代的青春主题72-74
- 2. “大时代”与“小时代”之思74-77
- 结语:一部书与一个时代77-79
- 附录79-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7-88
- 附件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化隆;评增补后的《青春之歌》[J];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03期
2 张清华;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变迁的一个视角[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3 钱振文;“难产”的《青春之歌》[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4 ;安徽寿县九里公社社员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情况的调查[J];文学评论;1966年01期
,本文编号:1065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6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