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重思“王朔现象”

发布时间:2017-10-24 03:46

  本文关键词:重思“王朔现象”


  更多相关文章: 王朔 “王朔现象” 市场化转型 人文精神大讨论 大众文化


【摘要】:王朔是一个难以整合且具有多重分裂意义的“现象级”作家。“王朔现象”作为转型期社会复杂化的表征,提供了一个把握八九十年代诸多重要命题譬如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等问题的切入口。在时间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双重变化之下,重新反思“王朔现象”具有别样的意义。本论文包含三个层面的重思:王朔如何成为“王朔现象”的重思、“围绕王朔现象争论”的重思,以及对王朔和“王朔现象”重新定位。第一,选择王朔文学创作、1988年“王朔电影年”、1990年“渴望热”三个界标,从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效应入手,试图说明作家王朔如何会成为一种现象,即“王朔现象”的来龙去脉。可以说“王朔现象”是作家创作与时代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且“王朔现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超越了文学界和影视界,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普通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第二,围绕1993年人文精神大讨论双方对“王朔现象”的不同评价展开。“王朔现象”与1987年中国商品经济的提出、国内市场化的转型有着深度的契合关系,其被视为商品大潮泛滥的标志,继而成为批判的靶子。最后重新反思“媚俗”和“躲避崇高”两个截然不同评价,试图把二者放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并分析各自的合理点以及盲点。第三,从王朔回应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活法”入手,定义王朔“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角色,进而分析“夹缝中求生存”生产出的杂糅文艺观。“夹缝中求生存”需要保持一种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譬如市场经济不再具有某种“消解性”而是将所有一切都卷入金钱的逻辑之中,那么王朔的“活法”则有演变成“粗鄙化”的危险,从而被视为“媚俗”代表。而且这一逻辑有可能最终使得王朔面对市场这只“所罗门瓶子”放出来的魔鬼时无所适从,完全失去了发言的能力。最终,王朔“夹缝层”的地位将不复存在。“王朔现象”也就终结了。
【关键词】:王朔 “王朔现象” 市场化转型 人文精神大讨论 大众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6
  • 第一章:“现象级”作家王朔:文学与影视的互动效应16-33
  • 第一节:“顽主”:作为一个时代符号16-23
  • 第二节:“王朔电影年”:商业化与轰动效应23-27
  • 第三节:“渴望热”:意识形态的抚慰作用27-33
  • 第二章:围绕“王朔现象”的争论:以人文精神大讨论为中心33-48
  • 第一节:“王朔现象”与“人文精神的失落”33-39
  • 第二节:“媚俗”还是“躲避崇高”?39-48
  • 第三章:王朔的“活法”——夹缝中求生存48-63
  • 第一节:夹缝中求生存48-56
  • 第二节:“杂糅”的文艺观与“王朔现象”的终结56-63
  • 结论63-66
  • 参考文献66-71
  • 后记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广先;知识境界升华的人文精神[J];安阳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王立;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3 古祖雪,李林芳;论科学的人文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4 赵行良;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5 李锐;也给人文精神定位[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6 高燕菁;转型期人文精神的现状论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王化勇,吕卫东,傅朝荣;关于人文精神的理性思考[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王越旺;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彭公亮;人文精神的现代性——兼论审美的边界性[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10 童国祥 ,王清明;在“双思”中升华人文精神[J];群众;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科学普及应体现人文精神[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游雷宇;;培育师生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游雷宇;;培育师生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4 陈志尚;;生态文明、人文精神与振兴中华[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林焕平;;论人文精神[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陈新夏;;人学与人文精神[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马来平;;科学界应普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朱成全;;略论作为人文精神的经济学[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任向阳;;人文精神——知识经济的营养液[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被理解和误解的“人文精神”[N];北京日报;2001年

2 李佃来(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人文精神的省思[N];长江日报;2005年

3 李 藜;如此“人文精神”[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魏长宝;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蔡德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非典”·环境与人文精神[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龙巧玲;关注人文精神的价值[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汪金红;科学发展尚需人文精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龚育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孙中山评传》作者 茅家琦;孙中山的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桂芳;数字化技术时代中国人文精神解读[D];东北大学;2008年

4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继恒;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论纲[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丹丹;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与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构建[D];苏州大学;2008年

2 江新顺;融入人文精神的科技展品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欧卜东;论人文精神与科技进步[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居亚敏;论高职院校环境中的人文精神培育[D];苏州大学;2009年

5 车丽娜;论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协调发展[D];长安大学;2010年

6 王雁;21世纪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锦玲;现代人文精神的文化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玲芳;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左云飞;人文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0 李筱娜;物理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86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86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