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年代偷读“黄色”手抄本
本文关键词:书荒年代偷读“黄色”手抄本
更多相关文章: 《青春之歌》 《红旗谱》 《暴风骤雨》 保卫延安 十七年文学 《红日》 中外名著 特务组织 第二次握手 志丹
【摘要】:正1959年至1961年,俗称闹灾荒年代;而1969年至1979年则是闹书荒的年代。1969年这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大批文化人、出版人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出版机构大量撤销。在这以后的近10年里,绝大多数中外名著不能出、不能卖、不能读,"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像《刘志丹》《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红旗谱》《红日》《破晓记》《暴风骤雨》《铜墙铁壁》等60多部作品亦不能幸免。
【分类号】:I251
【正文快照】: 1959年至1961年,俗称闹灾荒年代;而1969年至1979年则是闹书荒的年代。1969年这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高潮,大批文化人、出版人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出版机构大量撤销。在这以后的近10年里,绝大多数中外名著不能出、不能卖、不能读,“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绝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美恋;;浅析《青春之歌》的意义和影响力[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晶;;红色信念 青春回响——再读《青春之歌》[J];中国德育;2011年06期
3 杨沫;我怎样唱出《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写作前后的日记(五)[J];新闻与写作;1985年12期
4 杨沫;我怎样唱出《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写作前后的日记(一)[J];新闻与写作;1985年08期
5 杨沫;我怎样唱出《青春之歌》——《青春之歌》写作前后的日记(二)[J];新闻与写作;1985年09期
6 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7 程光炜;《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J];江汉论坛;2004年01期
8 胡辉杰;学潮视野下的《青春之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钱振文;“难产”的《青春之歌》[J];南方文坛;2005年05期
10 吴翔宇;叶李;;论《青春之歌》的成长叙事策略与红色青春想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青春无悔,《青春之歌》不朽[N];人民政协报;2014年
2 成志伟;《青春之歌》恒久的思想艺术魅力[N];中国艺术报;2014年
3 钟桂松;茅盾为《青春之歌》定音[N];文艺报;2014年
4 张元珂;《青春之歌》茅盾眉批本杂议[N];文艺报;2014年
5 刘涛;谁主沉浮?[N];文艺报;2014年
6 赵磊;无法忘却的青春记忆[N];文艺报;2014年
7 峭岩;驾诗远行[N];文艺报;2014年
8 舒晋瑜;客家姑娘昒畅和她的“2008”[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陈仁;杨骚与《铁流》第一个译本[N];闽南日报;2009年
10 陈先义;伟大作品:养眼更养心[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旋;《青春之歌》阐释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苏静;《青春之歌》接受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丹;政治社会化视阈下《青春之歌》的版本流变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4 伦杰;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接受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朱冰;《青春之歌》: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旭琴;革命·知识分子·女性——重读《青春之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友芝;《青春之歌》:红色光环之中的言情小说[D];苏州大学;2008年
8 汤先红;从纷争突起到尘埃未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艳芳;50-70年代“知识分子改造”视野中的杨沫及其《青春之歌》[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10 宋丽娟;《青春之歌》:爱情话语和政治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71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7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