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
本文关键词: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蒲松龄在小说中倾注了毕生心血。《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其中以士子的形象最为突出,聊斋士子的经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士人生活有着相似之处,小说中描写最多的也是他们的不遇感慨,诸多的“士不遇”描写感人至深,从而使《聊斋志异》成为“士不遇”的集大成者。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是文学史中的“士不遇”主题。首先是对士的概念界定,结合学者的研究对《聊斋志异》中的“士”进行范围确定,《聊斋志异》中的“士”指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包括秀才、举人等。然后是“士不遇”主题的梳理,理清“士不遇”在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分析他们“士不遇”的感情内涵,从而突出《聊斋志异》在“士不遇”主题上的创作成就。第二部分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士不遇”。“士不遇”描写贯穿《聊斋志异》全书,在小说中,“士不遇”主要与科举关系密切。聊斋士子大多勤学苦读,追求有朝一日能够取得功名,但是聊斋士子在科举上多不顺,不能顺利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造成聊斋士子不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包括科举考试名额上的限制、科考中存在的舞弊、关节运用以及捐纳等,主观上则是聊斋士子自身的原因,如在科举考试时的心态以及士子本身的性格,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聊斋士子的不遇。第三部分是以《聊斋志异》为出发点,从《聊斋志异》的“士不遇”进而反思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聊斋志异》中的“士不遇”与古代文人的“士不遇”有许多共同点,作为儒家士人,他们一直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百折不挠,他们有着正直的士人品格。但是,时代在变化,士人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在不遇的时候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愤慨,众多的作品汇成了“士不遇”的文学创作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鸣;《聊斋志异》语言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2 夏中权,李秋花;离经叛道 惊世骇俗——谈《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3 姜亚沙;试论蒲松龄半部手稿——《稿本聊斋志异》的价值[J];图书馆;2000年03期
4 文娟;《聊斋志异》的情爱观[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5 詹颂;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梦境(续)[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6 汪庆元,陈迪光;方评《聊斋志异》评语辑录[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7 刘云汉;《聊斋志异》人物语言论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8 迟丕贤,李志强;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婚姻道德观[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9 赵伯陶;读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10 吴九成;《聊斋志异》与宗教(三题)[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立环;;《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解读[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箭;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著名历史学家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N];光明日报;2013年
3 莹莹;马瑞芳校勘并点评《聊斋志异》[N];文艺报;2007年
4 李西宁;《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演讲人 马瑞芳;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N];光明日报;2013年
6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通讯员 查树红 记者 王绍雄;江西婺源发现《〈聊斋志异〉跋》[N];光明日报;2002年
8 程章灿;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马瑞芳;邓小平与《聊斋志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5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77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17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