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奇幻境域”类故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05:11
本文关键词:《聊斋志异》中“奇幻境域”类故事研究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思想风貌与文学语言艺术风格都别具一格,是中国短篇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虽然这491篇小说以谈鬼说狐的幻诡奇谭,但包罗万象地铺展开明清交替时期社会的浮世绘。然而以文学史中常用的故事模式的观点来分类,可以发现所有的故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入异域幻境,其中有入天界、入冥界、入仙境、入梦、入奇邦异国。二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本文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前一种类型故事,即对人类进入“奇幻境域”的情节模式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读其叙事学和文化学上的内容。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对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奇幻境域”的概念界定。同时对同样选题的论文研究依据其不同研究角度进行了罗列和区分,通过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侧重于“奇幻境域”类故事游历者和游历视角的分析。爬梳自先秦至《聊斋志异》以来,同类型故事中探访“奇幻境域”的游历者的身份转变,揭示山随着游历者身份转变,异境与人境的距离关系。并就游历者的幻想游历活动,分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采用的视角策略。第二章主要探讨“奇幻境域”类故事的情节结构模式,旨在利用浦安迪和杨义的中国叙事学理论,分析潜隐在幻想游历结构中的圆形模式,并在这种圆形模式的幻想游历结构中展开故事的角色模式和语义方阵的探讨。第三章聚焦“奇幻境域”的类型和分类,并追溯它们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的想象来源,以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改造和创新,旨在阐释其想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探讨“奇幻境域”类故事的文学影响,从“奇幻境域”幻想传统的中西比照和当下中国本土原创幻想文学的新神话主义复兴两个部分入手,论述中国当代幻想文学作家的创作对“奇幻境域”类故事的传承,思考其继承和再创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迪南;;当“新神话主义”成为浪潮[J];今古传奇(奇幻版上半月版);2005年01期
2 季桂起;论《老残游记》的叙事方法及其变革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本文编号:1253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25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