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汉语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举证
发布时间:2017-12-21 17:06
本文关键词:1990年代以来汉语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举证 出处:《云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当代诗学中,语言和主体性之间构成了复杂多变的联系。自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个人主体一直处在复数的、集体的遮蔽中;现代汉语则历经了长时期意识形态化的处理。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对“文革”和历史的反思,人性观念、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重新复出,“主体性”观念自“五四”后再次引起热切讨论。然而,仅几年后,随着语言哲学、符号学、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传入,“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迅速流播,语言、符号、结构等取代了作者、人、主体的位置。非主体、反道德、反文化、反理性、反启蒙等形态表征,纷纷被奉为“先锋”写作的标志。 本文绪论部分分析了语言中心论流布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诗学问题。正文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通过分析耿占春的诗学批评和桑克的诗歌,论述了写作者如何通过引入感受、情绪而恢复主体的位置,同时通过感受性的表现将主体与语言关联; 第二章通过细读陈东东和朵渔的诗歌文本,讨论了语言中的“伦理主体”和“记忆主体”; 第三章以沈苇的新疆诗歌为案例,追踪了主体性的转换和改写过程; 第四章通过分析李森诗歌隐藏的主体性,探讨了主体性的隐在表达策略。 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即认为在具体写作中,诗人和批评家可以置身现实语境,将看似背反的主体性和语言处于一个对话与相互生成的情状之中。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桦;从主体到身体——关于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性[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2 张开焱;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论和文化论视角[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张晓卉;;网络诗歌主体的退隐与主体性的消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刘祖斌;迷茫与清醒的沦陷——新时期诗歌创作主体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5 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J];花城;1994年05期
6 郭威;;论“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主体转型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陈超;;西川的诗:从“纯于一”到“杂于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昌忠;;对1990年代诗歌主体“祛魅”的学理反思[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陈超;;对当下诗歌非历史化倾向的批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立群;;性别演变与主体回归之后——从新时期诗歌创作中的“身体现象”谈起[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316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31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