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走向大众化的解放区文学
本文关键词:1943:走向大众化的解放区文学 出处:《当代文坛》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艺大众化"得以真正实现的前提是大众话语的生成。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如果"说者"和"听者"没有"约定俗成"的语汇和语法规则,那么二者之间的交流是难于进行甚至无法进行的。在1943年国际国内背景及解放区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临近,为应对国民党反共内战的倒行逆施,解放区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对文艺政策高度重视,并且在新文艺政策引导下文学创作也显露出一些实绩。但不能否认,在延安"整风运动"甫过、《讲话》刚刚发表、知识分子作家面临转变考验的解放区,除了赵树理的小说,尚没有更能符合解放区实际的作品出现。如何通过文学大众化来号召群众成为解放区文学的创作诉求。
[Abstract]:On the premise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truly realized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discourse . As a tool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even impossible . In 1943 ,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Kuomintang ' s anti - communist civil war , the Liberated Area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lic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strengthening its own construction . In addition to Zhao Shuli ' s novels , the liberation area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actual works of the Liberated Areas .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文艺大众化”得以真正实现的前提是大众话语的生成。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如果“说者”和“听者”没有“约定俗成”的语汇和语法规则,那么二者之间的交流是难于进行甚至无法进行的。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到1930年代“左联”开展的“文学大众化”的讨论;从“抗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新时期的解放区文学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张器友;;新的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文学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3 胡玉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黄晓华;;革命与启蒙的互动与背离——论解放区文学的婚恋书写[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5 黄晓华;;医学与政治的双重变奏——论解放区文学的疾病书写[J];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6 黄晓华;;身体与权力的博弈——论解放区文学的身体修辞[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7 刘增杰;;青年学者的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三个特色——由李军《解放日报·文艺》研究引发的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卜召林;试谈解放区文学创作的主题[J];齐鲁学刊;1986年02期
9 贺志强 ,严文;解放区文学否定论驳议[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05期
10 王玉树,陈荣毅;略论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胡玉伟;;“革命史观”与解放区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朕;;关于“解放区文学”的断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刘增杰;;丁玲与解放区文学[A];丁玲与中国新文学——丁玲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张清俐;解放区文学应成为文学创作的审美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王学海;“工作着是美丽的”:一个美学观点[N];太原日报;2006年
3 记者 曾祥书;纪念《讲话》发表64周年暨解放区老作家作品研讨会举行[N];文艺报;2006年
4 蔡诗华邋胡松夏;田间诗歌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文学报;2008年
5 王之望;历史与心史的诗[N];文艺报;2001年
6 李历;影响深远的解放区文学[N];解放军报;2000年
7 杨志 李娟;新北京第三代作家的精神谱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刘忱;还我革命真本色[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红震;解放区文学的革命伦理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军;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D];河南大学;2006年
3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汤伟丽;“欧美尼德斯”之魅[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振军;独立精神的坚守与失落[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涤平;解放区文学思潮论[D];安徽大学;2011年
2 崔静雅;挣扎与探索中的文学书写[D];山东大学;2016年
3 杜静;启蒙语境中的解放区文学思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巧丹;媒介政治社会视阈下的解放区文学发展[D];宁波大学;2011年
5 罗慧林;论解放区小说的爱情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尹宝茹;解放区文艺传播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玫;解放区文学女性形象书写[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静;解放区旧剧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刚圣;解放区文学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马艳辉;解放区文学创作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0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0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