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应歌之词”创作主体转移现象探究
本文关键词:唐宋词“应歌之词”创作主体转移现象探究 出处:《学术交流》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创作主体转移现象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初现端倪,后世的文人墨客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借助这种抒情手段予以抒怀。直到唐宋词"应歌之词"的出现与发展,创作主体转移现象的运用就更加广泛而普遍。"应歌之词"中的创作主体转移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它是一定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现象我们既要看清其消极、病态的一面,更应重视其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应给予创作主体转移现象以足够重视。
[Abstract]:As early as the pre-Qin period,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appeared, and the writers of later generations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 with the help of this kind of lyric means in th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ly, until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of creative subject is more extensive and universal.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of creative subject in the ci of songs is not accidental. It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certa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We should see clearly the negative and pathological side of this phenomen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s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enoug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ransfer of creative subjects.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I207.23
【正文快照】: 一、“应歌之词”的产生与发展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宋代,伴随着时代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开始出现最普遍的一种歌妓活动——宴饮时供娱乐欣赏并且艺术性很强的歌舞活动,这项活动加强了歌妓与士大夫的交往。毋庸置疑,这些宴饮活动刺激了文学创作的进行,同样也刺激了燕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宋词中的人生意蕴[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6期
2 施烨;唐宋词中的“以愁见工”现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杨海明;唐宋词的魅力来源与当代意义[J];学术研究;2003年01期
4 杨海明;珍惜生命:唐宋词人生意蕴之本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锦;唐宋词解读的新视角——读《唐宋词与人生》[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陶风;《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出版[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清华;;唐宋词中的“月亮-女人”模式[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钱锡生;;论唐宋词的吟诵传播[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宋秋敏;;论唐宋词的娱乐功能[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勤;;“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J];商情(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惠娟;;略论唐宋词声情相谐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洪豆豆;;唐宋词研究的开拓深化之作——评刘尊明先生《唐宋词综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阳梅;《唐宋词名篇讲演录》摇着电影镜头穿唐过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苏州大学;2008年
2 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辛衍君;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D];苏州大学;2005年
4 李青;唐宋词与楚辞[D];苏州大学;2006年
5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寒娥;传播学视野下的唐宋词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金度燃;论唐宋词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D];苏州大学;2015年
3 刘秀艳;论叶嘉莹的唐宋词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4 谢珊珊;休闲文化与唐宋词[D];暨南大学;2007年
5 韩国彩;论唐宋词娱乐功用的历史呈现与原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玮;唐宋词语体风格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王雅南;论日本的唐宋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文敏;近五十年来英语世界中的唐宋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陈朝霞;胡乐对唐宋词的隐性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魏学宏;从情景关系看唐宋词境的流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1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2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