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的尴尬: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
本文关键词: 命名 胡风派 当代文学史 出处:《齐鲁学刊》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胡风派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个案,但关于胡风派的命名、构成及其相应的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当代文学史上的胡风派不仅是一个具有同人倾向的文学群体,他们还代表了五四以后的一种文学追求和文学信仰,体现了一种相同的精神品格。胡风派虽然在1955年以后命运多舛、各自飘零,但这个群体实际上形散而神不散,他们历经劫难而不改初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考察胡风派经过炼狱的人生姿态和精神走向,对于深入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大有裨益;探究胡风派文人的思想、经历、人格和精神坚守的深层原因,检阅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以此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和人格,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Abstract]:The study of Hu Feng School is an important case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bout the naming of Hu Feng School, There has been no clear definition of constitu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iritual connot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u Feng's school is not only a literary group with the same tendency, but also represents a kind of literary pursuit and literary belief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It embodies the same spiritual character. Although the Hu Feng faction suffered many misfortunes after 1955 and drifted away from each other, the group was in fact scattered, and they did not change their minds after the disaster.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 is a page that can be sung and sobbed.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understand deeply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an era by examining the attitude and spiritual trend of Hu Feng's school of life after purgatory; and to explore th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Literati of Hu Feng school. The deep reason of personality and spirit sticking to, reviewing the spiritual legacy left by them, so as to reflect on the cultural mentality and personality of a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is of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to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current intellectual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胡风的理论问题解析(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2期
2 文贵良;第二届胡风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3期
3 陈家琪;有关胡风的三个理论问题[J];开放时代;2003年01期
4 夏永安;胡风事件留下的思考[J];炎黄春秋;2003年08期
5 谢泳;解读一份文件——以《中央宣传部关于胡风及胡风集团骨干分子的著作和翻译书籍的处理办法的通知》为例[J];南方文坛;2004年01期
6 ;晓风主编《我与胡风》增补本出版[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4期
7 冯志明;;胡风事件前前后后[J];党史文汇;2006年06期
8 张业松;;胡风问题的三个论域[J];新文学史料;2008年04期
9 朱正;;《胡风舒芜关系史证》序[J];博览群书;2008年09期
10 郭铁成;;胡风、舒芜和有关道德问题[J];粤海风;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星星;;胡风事件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辉;胡唐;陈夏红;;再认识胡风的三种角度追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3 李继凯;;关于胡风与茅盾的交往、冲突及比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上海 彭小莲;面对胡风先生[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厦门大学 谢泳;当年教授如何看待胡风事件[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洁非;反复:舒芜的路[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王岳川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的代价与坚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徐庆全;新发现的康濯为胡风《我的自我批判》起草的按语[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杜高;华君武的道歉和自省[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余世存 舒芜 许福芦;一本书和一代人的历史[N];信息时报;2003年
8 吴心海;不应该被遗忘的李春潮[N];中华读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晓武;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D];清华大学;2008年
2 朱朝辉;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金理;抗争现代名教[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蕊;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肃反运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小越;陪都时期的胡风文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清;胡风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4 曾虹佳;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探源[D];西华大学;2016年
5 刘咏娜;胡风文艺思想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阳;毛泽东与胡风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惠;胡风文学批评别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鑫伟;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理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钟世杰;解析胡风悲剧命运的源流[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汤,
本文编号:1496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9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