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与“进城”——赵树理60年代小说的城乡书写
本文关键词: 赵树理 城乡书写 年代小说 劳动美学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返乡"与"进城"是赵树理60年代小说创作隐含的主题与情节模式。无论是知识青年的"返乡",还是农民的"进城",或是国家干部的"返乡"而又"回城",都反映出赵树理60年代创作的一个新变化:农村不再是一个高度自洽的空间,城乡二元结构性的差异,不仅令农村知识青年在精神上迅速城市化,也给普通农民带来了潜在的现代城市文明的焦虑。面对这种紧张关系,赵树理试图在小说中塑造更加有力量的"乡村身体",构建新的农村"劳动美学",来对抗身后巨大的城市魅影。在今天"三农问题"的视域中,重提赵树理60年代关于"劳动"与人的主体精神建构的文学资源,对于单一的城市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有所矫正,仍能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Abstract]:"returning home" and "going to town" are the implied themes and plot patterns of Zhao Shuli's novels in 60s. Whether they are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 by educated youth, "going to town" by peasants, or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 but "returning to the city" by national cadres, all of them are. Reflecting a new change that Zhao Shuli created in 60s: the countryside is no longer a highly self-consistent spa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s not only make rural intellectual youth rapidly urbanize in spirit, but also bring anxiety to ordinary farmers about the potential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Zhao Shuli tries to create a more powerful "rural body" in his novels and construct a new rural "labor aesthetics" in order to confront the huge city Phantom behind him. In 60s, Zhao Shuli's literature resource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and man's subjective spirit were mentioned again, which correct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ingle city modernization, and could still give us new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耿化敏;;关于《“铁姑娘”再思考》一文几则史实的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贺桂梅;;赵树理的乡村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天舒;;“返乡”与“进城”——赵树理60年代小说的城乡书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9期
2 吕志茹;刘洁;;水利战线上的女民工:根治海河运动中“铁姑娘”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年03期
3 王伟;;“女汉子”:多义的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4年06期
4 陈雁;;“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国妇女运动的特殊场域与公共文化空间[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5 柳迪善;;性别的建构——“十七年”时期中苏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J];当代电影;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庆华;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2 胡不适;;小说堪称信史——赵树理的小说和中国农村[J];南风窗;2006年12期
3 傅惠成;;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J];党史文汇;2006年08期
4 杨天舒;;赵树理小说研究现状及其分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6期
5 王连英;;面对赵树理 我们该如何阅读[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6 甘浩;;赵树理与新启蒙小说——赵树理小说命名新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董慧芳;;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从赵树理的身份说起[J];沧桑;2008年02期
8 刘江;;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情节特征[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陆巨一;;谈赵树理的小说[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倪文尖;;如何着手研读赵树理——以《邪不压正》为例[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常丽丽;;赵树理小说中的方言语汇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范家进;;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赵树理模式的当代境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崇轩;老照片中的赵树理[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康吉仁;学习赵树理精神 传承赵树理品质[N];太行日报;2010年
3 聂尔;我们怎样与赵树理相遇[N];山西日报;2012年
4 傅书华;不禁想起赵树理[N];光明日报;2000年
5 ;赵树理 伟大而独特的存在[N];文艺报;2005年
6 黄修己;从显学到冷门的“赵树理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傅书华;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中赵树理精神的地位与意义[N];山西日报;2011年
8 李晓宏 赵秋生;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当代意义[N];文艺报;2005年
9 段友文;赵树理与晋东南民俗文化[N];山西政协报;2005年
10 陈强;昔日的旗帜 今天的警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凌;赵树理阐释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乔亮;赵树理文学:轨迹与“方向”[D];上海大学;2009年
3 王力;农民叙事的双重幻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莹;论“赵树理方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坤;民俗学视野下的赵树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红叶;失去方向的方向作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高慧;赵树理与柳青比较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5 刘岩须;“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侯盛娟;赵树理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叙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7 余建波;论赵树理40年代小说的乡村伦理书写[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郝亚云;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平民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连峰;论赵树理的文学“新启蒙”[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大可;“普及”和“提高”的辩证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8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53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