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字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03:14
本文选题:名字说 切入点:宋代散文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宋代散文“抗汉唐而出其上”,其突出成就与宋代散文题材的开创不无关系。翻看《全宋文》,有不少关于宋人名、字的散文作品,即名字说。古人取名命字常让人难以揣摩,而名字说散文的出现,通过说名解字,使人不至臆断,则恰好解决此类问题。名字说散文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至宋代始成风气,宋代大家几乎均有此类创作。但长久以来,名字说散文与其他应用性散文一样,受到纯文学观念的影响而被边缘化。名字说散文具有特殊的内容与社会价值,因而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全宋文》中所收名字说散文为研究对象,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引言介绍本文写作缘起、目前学界对名字说散文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正文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研究名字说散文的文体渊源。一、名字说散文与古老风俗密不可分,与冠礼仪式有莫大渊源,宋人将冠礼仪式中加冠祝辞演变为文人的个性化创作。名字说中有明确的加冠时间、地点及邀请来宾,且名字说中所记的加冠过程与古礼仪式并无二致,形式上有的用四字韵语写成,有的包含着训诫之义,都与冠礼祝辞相似。二、名字说受《命子》诗、《三国志·王昶传》、《名子说》影响。宋代名字说通过取名命字作名字说这种形式继承了《命子》诗中历述祖德、仰慕先贤的思想,以及《三国志·王昶传》和《名子说》中的训诫之义,以此不断丰富了名字说的内涵。第二章研究北宋名字说。单篇的名字说散文成为后世熟知的古文名作不在少数,但是少有对这些作品进行整体性研究。纵观宋代名字说,它是古文运动大量开发出来的文化产物。宋代早期的名字说散文确定了名字说固定的创作模式,又在古文六大家的发展中增加了新意,逐渐削弱其应用性,之后在黄庭坚的努力下,更进一步将应用性的名字说文学化。一、柳开等古文家开宋代名字说的书写风气。二、苏轼等宋文六大家改变了名字说刻板的创作模式。三、黄庭坚不断将名字说文学化,虽不足以彻底改变其应用性的特点,但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新兴文学样式的成熟。第三章研究南宋名字说。南宋名字说虽在理学影响下较为晦涩,但相比北宋仍有突破。一、北宋无女子名字说,而南宋有六篇;宋代唯一一篇为物作的名字说即周紫芝《竹坡四君子字序》;因时代原因,南宋部分名字说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二、简述朱熹、真德秀、魏了翁的名字说散文。第四章从宋代名字说看宋人特定的价值取向。一、取名命字的偏好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也是一个时代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的表现。宋人好名誉,好美名,他们的名、字通过仿照古代先贤、概括儒家经义、采撷名篇佳作来美化。二、名字说的作者以名字说为载体承载了对后辈的勉励、训诫之义,他们将个人立身行事之道、出处进退之理融入名字说中,使得名字说充满儒家说教色彩和道德化倾向。三、宋人取名命字好用“老”字,言老而非老,“老”仅作为一种成熟气质的反映。四、因做梦而作名字说。结语部分总结了名字说的文体渊源来自先秦冠礼祝辞,并在陶渊明、王昶、刘禹锡的影响下不断丰富了其内涵。到了宋代名字说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宋代名家、大家均创作了名字说散文。宋初柳开、赵湘等人对因学古而拟古人名字的时弊大加批判,由此开启了名字说散文的创作风气。之后在宋文六大家及黄庭坚的不断努力下,使得名字说进一步成熟,文学性增强。南宋虽有新变化,但成就不高。宋代名字说表现出士大夫试图利用名、字来宣传儒家伦理道德的时尚,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好美名、名必文饰以及取名命字的“老”态倾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少雅;;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J];博览群书;2016年02期
2 叶国良;;礼仪与文体[J];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02期
3 邓锡斌;;宋代名字说的文体渊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董志翘;;佛教文化对中土取名命字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岳振国;;晁补之序文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刘成国;;宋代字说考论[J];文学遗产;2013年06期
7 张海鸥;;宋代的名字说与名字文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8 张海鸥;罗婵媛;;宋人自编集的文体分类编次意义——以欧、苏、周、陆别集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张静;;序文之体与古今嬗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曾枣庄;;以序名篇,文非一体[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欣;宋代家训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殷慧;朱熹礼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sチ,
本文编号:1604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0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