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之辩”与精神重生——鲁迅《雪》笺释
本文选题:《雪》 切入点:论辨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25年1月16日,周氏兄弟曾于女师大同乐会活动彼此照面。这次照面可视为两天后鲁迅作《雪》之契机。在该文中,鲁迅以"雨"喻周作人,而以"雪"自喻,从而展开某种具有"论辩"意味的精神对话。通过对兄弟二人共享之"类书""杂览"知识的征引及对爱罗先珂童话剧的化用,鲁迅构筑起瑰丽奇崛的"江南雪野图",并藉此启动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召唤机制。而"朔方之雪"则表征着鲁迅在对"死"之彻悟中洞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循环图式。由此,鲁迅在《雪》的写作实践中不仅超越了兄弟之间精神"论辩"的框架,也完成了对自己内在精神的结构性重生。
[Abstract]:In January 16th 1925, the Chou brothers met each other at a group meeting at the female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hoto can be seen as an opportunity for Lu Xun to make Snow two days later. In this article, Lu Xun uses the term "rain" to describe Zhou Zuoren, and "Snow" for himself. Therefore, some kind of spiritual dialogue with the meaning of "argument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Classical Books" and "Miscellaneous views" shared by the two brothers and the use of Ailoshenke's fairy tale drama, Lu Xun constructed the magnificent "snow-field map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us initiated the calling mechanism of "hometown" and "childhood", while "Suo Fang Zhi Snow" symbolizes that Lu Xun has an insight into the endless existence of "death" in his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death". In this way, Lu Xun's writing practice not only transcends the framework of "argument" between brothers, but also completes the structural rebirth of his inner spiri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21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中杰;鲁迅的不朽[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2 罗良平;再论对鲁迅的评价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景山;鲁迅心目中的改革和开放[J];炎黄春秋;2000年04期
4 史纪辛;再谈鲁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则史实[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7期
5 苏陂;我看《鲁迅先生》——普及好得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6 萧君和;科学理性地看待鲁迅[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鄢烈山;鲁迅被神化过吗[J];唯实;2001年04期
8 白盾;伟大,也得有人懂——我的鲁迅观[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申中华;我心目中的鲁迅精神[J];今日浙江;2001年17期
10 王建柱;不忘鲁迅[J];党建与人才;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艾辛;;评“还原鲁迅”说[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陈至立;;学习鲁迅,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3 秦建君;;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4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正发;;鲁迅与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应争;;想象与反思:多副面孔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盛勇;;不可回避的历史之重——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之一[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郁;;冲绳的鲁迅语境[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q;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N];文艺报;2006年
2 鲁锡堂;吃“鲁迅饭”三思[N];绍兴日报;2007年
3 周海婴 周令飞;鲁迅姓什么[N];广州日报;2007年
4 孙伟科;鲁迅的多样化阐释与政治解读[N];文艺报;2008年
5 汪涓;周令飞: 想呈现360度的鲁迅[N];深圳商报;2010年
6 记者 庄建;鲁迅的传统弥足珍贵[N];光明日报;2010年
7 孙郁;鲁迅留给今天的遗产[N];北京日报;2011年
8 张福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首席记者 李菲;弘扬鲁迅精神 繁荣鲁迅文化[N];绍兴日报;2011年
10 白峰;鲁迅精神过时了吗?[N];闽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鲁迅的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姚诚;鲁迅与自然主义[D];浙江大学;2005年
5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6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国栋;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苏懿;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严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2 冀卫霞;鲁迅与延安文艺[D];延安大学;2011年
3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施波;从厦门到广州:鲁迅的转变及其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李进;鲁迅的意识管窥[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天蔚;鲁迅的日本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夏晶;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民间思潮与鲁迅[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张彬;鲁迅旧体诗的文本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4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4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