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自治者的风景美学——论李少君的诗
本文选题:李少君 切入点:现代诗 出处:《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6期
【摘要】:正在新世纪诗坛,李少君的写作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兴发对象,富含遣情自然的现代诗思和追慕古雅的情感旨趣,同时不忘人间烟火,擅于从生活现场就地取材。其精准的控制力和恰适的分寸感,保证了情感表达的纯粹、洁净与精致。他以"文学自然"的方式调试内心的心灵速度,使之在高速运转的城市语境下实现"减速",从而触发来自灵魂内部的澄澈感受。在诗人笔下,城市与乡村并未形成思维模式上的对立,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周旋在物质文化的琐碎细节中,以自然之心
[Abstract]:In the poetic world of the new century, Li Shaojun's writing takes the natural scenery as the object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rich in modern poetic thoughts and the emotional purport of pursuing quaint elegance, while not forgetting the fireworks and fireworks in the world. He is good at choosing materials from the scene of life. His precise control and proper sense of proportionality ensure the purity, cleanness and delicacy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He adjusts the speed of his heart in the way of "literary nature". To achieve "deceleration" in the high-speed urban context, thus triggering a clear feeling from within the soul. In the poet's writings,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do not form the opposite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He can easily work through the trivial details of material culture, with the heart of natur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ZW116) 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当代中国新诗的文化阐释”阶段成果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子刚;;李少君:语出自然若有神——李少君诗歌的结构、存在论思考[J];南方文坛;2008年05期
2 杨庆祥;;在自然和肉身之间——关于李少君的诗歌[J];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6期
3 李少君;;李少君的诗[J];创作与评论;2013年01期
4 李少君;;李少君的诗[J];扬子江诗刊;2013年06期
5 李少君;;李少君的诗(8首)[J];诗歌月刊;2013年12期
6 朱杰;;诗歌、介入与公共性——李少君《文化的附加值》读后[J];博览群书;2013年10期
7 吴投文;;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曹梦琰;;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读李少君诗歌[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李少君;;李少君的诗[J];诗选刊;2007年03期
10 ;李少君著编目录[J];文学界(专辑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姚国建;;现代诗的变形艺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叶橹;;形式与意味[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郑慧如;;论台湾现代诗的抒情语调[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晨;;生命的意义——关于邱振中的《状态-Ⅳ》及其他[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5 吕进;;现代诗技巧的“有”与“无”[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思运;“古雅”诗学范式的新拓展[N];文艺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南往耶;“知识分子应该是有公共关怀的人”[N];贵州民族报;2011年
3 符力;“草根诗学”的实践[N];文艺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郑立华;“动大拇指,,当大作家”[N];中国商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海鹰;借着诗歌的力量 我们获得坚强[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陈华积;以诗人的思维解读诗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郑丽虹;深圳文学寻求新的突破和坐标[N];深圳特区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田鑫;在超越和批判之中寻找诗意[N];银川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雪明;在纯文学与市场化之间[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10 本版编辑 逸莹 尔伟 整理;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N];民营经济报;2006年
本文编号:1655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5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