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莫言与新文学的整体观

发布时间:2018-03-25 12:43

  本文选题:新文学 切入点:莫言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1期


【摘要】:汉语新文学诞生迄今已历百年,其研究需要一个连续性和谱系性的整体观,这既利于对莫言作出公允的评价,同时也使整个新文学的研究变得更为客观:第一,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的几代作家共同创造了乡村世界与农业文明的哀歌和挽歌,以莫言为标志,这种整体性经验的处理成为了最后的文学景观;第二,莫言传承了鲁迅和五四作家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但是又将这一延续变得更为丰富和多维,这是百年新文学的精神脉系所在;第三,在历经启蒙主义写作、革命文学之后,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作家重新找回了民间文化的价值与立场,以此将当代文学推向了更为宽广的美学空间;第四,当代作家虽历经了文化人格的"矮化",但这种矮化同时也是一种自觉的退守与归位,仅从逻辑上以此推论当代文学的低劣与衰败是主观和短视的。
[Abstract]:It has been a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Chinese new literature, and its research needs a continuity and genealogical holistic view, which is conducive to making a fair evaluation of Mo Yan and making the study of the whole new literature more objective: first, from Lu Xun to Mo Yan, Several generations of writers of new literature have jointly created the lamentation and elegy of the rural world and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With Mo Yan as the symbol, the handling of this holistic experience has become the final literary landscape. Mo Yan inherited the theme of the criticism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Lu Xun and the May 4th writers, but made this continuation more abundant and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the spiritual context of the century-old new literature. Third, after the enlightenment writing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represented by Mo Yan, have rediscovered the value and stand of folk culture, thus pushi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o a broader aesthetic space; fourth, Although contemporary writers have experienced the "dwarfization" of cultural personality, this dwarfism is also a conscious retreat and return. It is subjective and short-sighted to infer from logic the inferiority and declin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3AZD0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金祥;天凉好个秋——莫言《倒立》内蕴解读[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2 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3 曹民光;颠倒的世界 荒谬的存在——莫言《倒立》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1期

4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5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6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7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8 宁明;;莫言海外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2012年06期

9 张书群;;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校读札记[J];文艺争鸣;2012年08期

10 ;“魔幻作家”莫言[J];商周刊;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3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4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5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6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9 葛浩文;王敬慧;;作者与译者:一种不安、互惠互利,且偶尔脆弱的关系[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周晔;;从莫言小说英译本几个案例看诙谐叙述在翻译中的传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敏;横读莫言[N];团结报;2001年

2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5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6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7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8 吴明泉;别捆绑莫言[N];人民公安报;2012年

9 黄波;祝贺莫言, 请少点莫名的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10 记者 王海鹰 袁军宝 席敏;莫言:扎根沃土,走向世界[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5 于红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7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8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莉;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佳慧;批评视域中的“莫言形象”演变[D];渤海大学;2012年

3 姜静;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赵悦;网络莫言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5 麻文静;莫言文学在日本的受容[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TRAN THI HUE(陈氏惠);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孙月贞;论美国对莫言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贾国俊;莫言文学创作中的作者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朱光玉;论莫言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与发展[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丹妮;身体的叙事[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3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63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