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与寺:关于中国新诗的说文解字
本文选题:中国新诗 切入点:风风光光 出处:《文艺争鸣》2017年08期
【摘要】:正自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中国新诗的诞辰至今恰满百年。按照国人做寿的传统习惯,在新诗诞辰99周年的时候即有不少庆贺"新诗百年"的活动在各地举行,有些活动的规模与声势还颇为盛大。然而,对于新诗百年的纪念如果仅仅流于热热闹闹的仪式表演或风风光光的成就展览,显然难以增进公众对于新诗的理解与鉴赏,也无益
[Abstract]: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eight vernacular poems by Hu Shi in 1917, Volume 2, No. 6, the birthdays of Chinese new poems have just completed a hundred years. On the 99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 new poem, there were quite a number of events to celebrate the centenary of the new poem, some of which were quite grand in scale and momentum. However, The centenary of a new poem is obviously difficult to enhance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 new poem, if it is merely a lively ceremonial performance or a brilliant exhibition of achievement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世界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城市圈发展研究”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国语言文学)”(立项批准号13JJD750013)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浩波 ,侯马 ,李红旗;关于当代中国新诗一些具体话题的对话[J];诗探索;2000年Z2期
2 龙泉明;中国新诗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4期
3 ;中国新诗的八大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4 杨四平;当前中国新诗的状态及其走向[J];文艺评论;2004年06期
5 李怡;;传统: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台北“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杨克;;《二○○四———二○○五中国新诗年鉴》工作手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期
7 李怡;;论中国新诗的“传统”[J];诗探索;2006年01期
8 诗讯;;中国新诗研究所举行建所20周年庆典[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李涓;;中国新诗的诗意失落与寻找[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谭五昌;;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死亡想象的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投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患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5 李怡;;韩国东亚大学召开中国新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思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杨四平;;21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知识谱系改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10 周良沛;;辛笛其人其诗——《中国新诗库·辛笛卷》序言[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士达;中国新诗何去何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2 本报记者 邓凯 吴娜;1918—2000:看中国新诗怎样走来[N];光明日报;2013年
3 金莹;中国新诗:在曲折中前行[N];文学报;2007年
4 记者 舒晋瑜;《中国新诗总系》编者首次披露编选幕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N];文艺报;2013年
6 李长空;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N];文学报;2013年
7 吴思敬;刘福春和他的《中国新诗编年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古远清;对《中国新诗总系》的三点质疑[N];文学报;2011年
9 梁平;诗歌需勇担社会责任[N];文艺报;2006年
10 关海山;中国新诗太原论坛开坛[N];山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昌智;浙江新诗的历史演进与审美建构(1917~1949)[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4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学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卫涛;中国新诗观念和中国古诗观念的变异性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春香;论中国新诗政治性的彰显历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魏雪枫;中国新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1984-2014)[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黄颖;星群出版社及其《诗创造》、《中国新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彦龙;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5 孙莉;论中国新诗的语言艺术[D];延边大学;2003年
6 雷斌;中国新诗合法性危机的语境渊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秀;中国新诗理论研究1927—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付奎;(“五四”-1958年)中国新诗民歌化现象[D];兰州大学;2007年
9 熊辉;20世纪中国新诗大众化运动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劲松;中国新诗的人文价值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75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7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