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中国沦陷区文艺研究的方法问题——以杜赞奇的“满洲国”想象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6 09:25

  本文选题:沦陷区文艺 + 杜赞奇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7年01期


【摘要】:杜赞奇强调国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将"满洲国"置于满洲、东亚、全球民族国家体系三个层面上加以重新阐释,意在通过跨学科方法来解构东亚区域研究。不过,由于其预设研究模式的失误,未能实现揭示伪满历史真相的预期。引入与近代殖民相关的四个宏观维度,确认历时阶段转换的时代差异,以及共时政权不同的区域差异,构建设身处地的立场或视角,有助于还原复杂多样的日本占领区中国文学样貌,客观确认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及意义。
[Abstract]:Du Zanqi emphasizes the change of the country in time and space and reinterprets the Manchuria, East Asia and global nation-state system in order to deconstruct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research through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However, due to the failure of its presupposition research model, it failed to realize the expectation of 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false Manchuria. By introducing four macroscopic dimensions related to modern colonization, the paper confirms the epoch difference of diachronic transition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synchronic regime, and constructs the standpoint or angle of view of putting oneself in a position. It helps to restore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occupied area of Japan and objectively confirm its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越;孙中田;;梁山丁《绿色的谷》版本比较研究[J];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2 张泉;;深化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东亚场域中共时的殖民体制差异/历时的时代转换维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泉;;殖民/区域: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维度——以日本占领华北时期的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为例[J];文艺争鸣;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妥佳宁;;伪蒙疆沦陷区文学中的“故国”之思[J];文学评论;2017年03期

2 张泉;;中国沦陷区文艺研究的方法问题——以杜赞奇的“满洲国”想象为中心[J];探索与争鸣;2017年01期

3 白璐璐;;北京沦陷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研究[J];商业故事;2015年19期

4 张泉;;如何评价北京沦陷期的周作人——兼谈木山英雄、耿德华开拓之作的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5 祝然;;伪满洲国时期大内隆雄文学翻译活动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年02期

6 张泉;;历史书写遭遇文学记忆——以从文80载的抗战时期沦陷区女作家梅娘为例[J];抗战文化研究;2013年00期

7 张泉;;构建沦陷区文学记忆的方法——以女作家梅娘的当代境遇为中心[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8 张泉;;从文80载的梅娘和成为研究对象的梅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张泉;;全国抗战时期文艺跨域传通的多重面向——以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为中心[J];抗战文化研究;2012年00期

10 张泉;;北京沦陷期诗坛上的吴兴华及其接受史——兼谈殖民地文学研究中的背景问题[J];抗战文化研究;2011年0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溢泽;郭彦妮;;论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2 汤溢泽;廖广莉;;论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的迫切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赵稀方;;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悖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汤溢泽;;以“民国文学史”替代“新文学”史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张泉;;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如何填补空白——沦陷区文学纳入文学史的演化形态及存在的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11期

6 陈学祖;;重建文学史的概念谱系——以“民国文学史”概念为例[J];学术界;2009年02期

7 李怡;;“民国文学史”框架与“大后方文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任其怿;;日伪时期内蒙古西部的日本语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张泉;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战时期北京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张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J];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磊;;杜赞奇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复线历史范式的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2 韦磊;;杜赞奇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学理背景分析[J];社会;2007年04期

3 高士明;;附录 对杜赞奇教授讲座的回应[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12期

4 黄旭;;有时震撼有时疑——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J];文教资料;2009年11期

5 陶红;;杜赞奇的“网络亚洲”[J];民族论坛;2014年05期

6 李恭忠;“文化”的视野及其它——重读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7 侯鹏;沈树永;;话语分析与“复线的历史”——对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的解读[J];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李宗陶;;杜赞奇 现代性之“恶”与民族主义的“毒”[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01期

9 兰林友;“同姓不同宗”:对黄宗智、杜赞奇华北宗族研究的商榷(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士俊;;农村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利益诉求 从杜赞奇“经纪模型”视角的考量[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兰林友;罗红光;徐杰舜;杜靖;张庆宁;;第四论坛会议摘要[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田晓玲 实习生 祁涛;我们现在更需要一个彼此依赖的世界[N];文汇报;2012年

2 林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传统历史学研究范式的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盛韵;杜赞奇谈中国传统中的“普世精神”[N];东方早报;2012年

4 日本长崎县立大学 祁建民;弱自治与弱国家:革命前夜的华北村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记者 褚国飞;从历史角度思考亚洲网络及区域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明凯;利益网络下的白村赢利型经纪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本文编号:1851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851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