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文化语境与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以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为中心
本文选题:小说叙事 + 生存境遇 ; 参考:《文艺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20世纪4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作家在小说观念和形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其中对反讽姿态和叙述调子的选择,具有生成新的小说叙事和审美模式的可能性。在骆宾基的小说《北望园的春天》中,反讽成为一种结构性的视景,它不仅是叙事姿态和调子,还与作者在战时认知和体察世界的方式相关,最终有望生成一种与战时文化语境相适应的小说美学。这反映出作者试图在反讽与同情、审视与认同、犹疑与确定之间寻求一种非稳定性的平衡的诗学技艺,以及小说家在战争年代对人性状况、知识者自身生存境遇的洞察和反思。
[Abstract]:In the 1940s, quite a number of Chinese writers made new explorations in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novels, among which the choice of ironic posture and narrative tone had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ting new narrative and aesthetic models of novels. In Luo Binji's novel "Spring in Bei Wang Yuan", irony becomes a kind of structural scene, which is not only a narrative posture and ton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way the author cognized and perceived the world in wartime. Finally, it is expected to produce a novel aesthetics adapted to wartime cultural context. This reflects the author's attempt to seek an unstable and balanced poetic skill between irony and sympathy, exa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hesitation and certainty, as well as the novelist's insight and reflection on human natur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war year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越;小说叙事方式的综合态势[J];浙江学刊;2001年01期
2 付晓静;一篇动人的小说[J];写作;2003年21期
3 边勋;;论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的要素差异[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4 林舟;;招魂的写作——对叶弥近年小说的一种读解[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3期
5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玉旖旎;;新颖、独特、奇妙、精湛——读《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有感[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7 王青春;;创作谈:小说是对“整体”的表达[J];延安文学;2012年02期
8 叶向东;海男小说:死亡与性的纠缠[J];当代文坛;2000年02期
9 牛志强,潘军;关于潘军小说叙事艺术的对话[J];小说评论;2000年06期
10 夏子;沉默的和被损害的──读冯积岐小说《沉默的季节》[J];小说评论;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徐德明;;都市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小说(论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力君;;国家意志的叙事焦虑——解读“十七年”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8 王星虎;;贵州小说叙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表达[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冰心;;边际与突围——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学“代内单元”现象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万直纯;;写出“灵魂里的东西”——丁玲小说创作的“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特征论[A];丁玲与中国新文学——丁玲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庆国;异军突起的临沧小说[N];云南日报;2010年
2 曹蕙;小说的细节之美[N];文艺报;2012年
3 作家 墨白 青年评论家 孙青瑜;小说叙事与阅读的差异性[N];文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小说叙事,别丢了“根性”[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傅逸尘;小说的生活质感与存在焦虑[N];文艺报;2013年
6 见习记者 王思齐;袁筱一:小说负责质疑[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杨扬;“教授小说”与城市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8 ;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研讨会发言摘要[N];青海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贾娜 刘洋;我关心的是小说的趣味[N];检察日报;2013年
10 王达敏;文学边缘化之后的安徽小说[N];安徽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一军;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崔颖;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4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凌瑶;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杨永明;士者何为[D];武汉大学;2008年
10 杨洁梅;世纪之交的精神风景[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邹;巴金小说的季节叙事及文化内涵[D];西南大学;2015年
2 万鹏;残雪小说中的“暗夜”书写[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国兵;“90后”小说文本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4 李晓欢;李锐小说的“食色”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卢正;1970年代出生作家小说中的“文革”叙事特征论析[D];南京大学;2014年
6 马倩;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盗墓题材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刘琴;“茅奖”历史题材小说叙事的“常”与“变”[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墁;新时期以来土家族小说叙事意象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6年
9 完玛多杰;当代藏族短篇小说的叙事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6年
10 孔娈;林希“津味小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47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04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