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07 12:28

  本文关键词: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西社会科学 !""#$ %" 江西社会科学

!""#$ %"

!"#$%&" ’()"#* ’)"+$)+’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戴冠青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 西方叙事学从 !" 世纪 ’" 年代引入中国就吸引了各界学者的研究与运用, 在国内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并给中国文学批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对复调现象的把握、 对叙事时间的考察、 对叙事策略的重视上引起了中国学者对文本艺术建构的重视,, 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家的视野, 改变了 他们考察作品的传统视角、 扩展了文学批评的关注对象, 并促使中国文艺理论家们注重对文学叙事的跨学科 研究, 深化了文学的人本研究, 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为中国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 关键词 ) 西方叙事学; 中国文学批评; 跨学科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 文章编号 ) %""+ . /%’0 %" . ""1" . "2 1&!""" 4 戴冠青 3 %#/% — 4 , 女,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3 福建泉州

西方叙事学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 !" 世纪 &" 年代的法国, 自 !" 世纪 ’" 年代引入中国就吸 引了各界学者的研究与运用,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发 展, 并给中国文学批评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 叙事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 论, 它是研究叙事的本质、 形式、 功能的学科, 它所研究 的对象包括故事、 叙事话语、 叙述行为等, 它的基本范 围是叙事文学作品。 西方对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研究有 《 诗学 》 着悠久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 堪称叙事学的鼻 祖。 但与传统文体研究相类似, 在采用结构主义方法的 叙事学诞生之前, 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 批评或文学修辞学, 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叙事学首先 产生于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 叙事学诞生的 《交际 》 杂志 标志为在巴黎出版的 %#&& 年第 ’ 期
(% ( ) *+ )

“符号学研究—— 该期杂志是以 —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 为 题的专刊, 它通过一系列文章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 方法公诸于众。 法国结构主义作家托多洛夫于 %#&& 年 “故事 ” “话语 ” 提出了 与 这两个概念来区分叙事作品的 素材与表达形式。 而托多洛夫的研究主要围绕叙事作 “ 科学 ” 品, 从结构主义 的角度对文学加以分析。 他在 “ 叙事学 ” 的术语, 从此早已有之的对叙 %#&# 年提出了 事作品的研究才有了一个学科的名称。 叙事学一出世 就很快从法国蔓延到其他国家, 并且受到很大的关注, 而且其叙事理论也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其中有托 多洛夫对叙事学的关注集中在叙事时间、 叙事体态和 叙事语式等几个主要方面; 有以普洛普为先驱的功能 “故事 ” 叙事学, 集中对 的表层或深层结构进行分析; 有 “ 话语 ” 以热奈特为代表的话语叙事学, 集中对 层次进 行分析; 有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活动, 认为现实中的作者 并非文本中的作者, 叙事文本是由隐含作者、 叙述者、



!"

!"#$%"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受述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的; 有巴尔特的叙事结构分析 理论; 有列维 !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分析; 有巴赫 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等等。 这些都为叙事理论, 尤其是 小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叙事学的主要理 论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文艺理论者们运用 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创造了叙事模式,它在从语言研 究过渡到文学研究,力图找出那些不仅在单部作品中, 而且 在作品与作 品之间的 关系中发 挥作用 的结构 原 则, 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 以达到有理 性、有深度的认识。而结构主义叙事学家们的理想是: 通过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来观察世界上所有的故事, 他们设想可以从每一个故事中提出它的虚实模式,然 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叙事结构,这就是 隐藏在一切故事下面的那个最基本的故事。他们相信 存在某种可以超越时代、 超越地域、 超越各种虚实媒介 《民间故事的形态学 》 的独立故事。如普洛普在 中, 归纳 出人物行动的 "# 种功能,虽然故事中的人物不同,行 动也不一样,但它们却是由这 "# 种功能组合而成,故 事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 我们可以从那不变的结 构中来分析故事,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在理论和方法上 奠定了基础。 其次, 强调整体观, 重视部分之间的关系。它把文 学作品视为一个由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封 闭的结构整体, 不仅强调文学系统内部部分与部分、 部 分与整体之间联系的重要性,而且强调文学系统和外 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如列 维 ! 斯特劳斯在具体的神话模式分析中,注重寻找不 同神话或同一神话的不同变体在功能上类似的关系。 “神话素 ” 他把神话分割为一个个小的单位, 即 , 这在神 话的叙述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并组合起来产生意义, 它们被运用到任何一个具体的神话叙述之中,并被人 们明显地感知到,这不仅考虑到同一神话的历史性叙 述 $ 而且还考察共时存在的各种变体以及其他神话。 再次, 强调对叙事作品深层结构的研究。在叙事作 品中, 我们综合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对文本进行剖析, 表层结构, 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而深层 结构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 联性。 情感的深层结构是由人的心理素质与生活经历长 期造成的,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且很隐秘, 制约着情

感的表层结构。 深层与表层两条线的分析, 使作品的结 构脉络和主题思想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解释并 说明隐藏在文学意义背后的一些观点与事实。 例如, 高 《陈奂生上城 》 (# ) 陈奂 晓声的 的表层结构可以分析为: (初始的平衡状态 ) (% ) 生天天上城卖油绳 ; 陈奂生舍不 (平衡被破坏) (" ) 得买帽子, 受凉得生病 ; 陈奂生住招待 (进入新的环境—— (& ) (新 所 — 不平衡环境) ; 陈奂生回家 的积极的平衡 ) 。 作品情节从初始的平衡状态到平衡被 破坏, 进入新的不平衡环境, 再到试图恢复平衡, 最后取 得新的积极的平衡。 表层线索诱导读者跟着情节发展进 行阅读, 但深层结构却对文本内部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揭示叙述内容在叙述背后的内在关系, 即陈奂生生活在 一个常规状态中, 性格弱点被遮蔽了, 虽自得其乐, 但这 是一种封闭的落后的生活状态。 他一旦进入一个非常规 的生活状态, 性格弱点就突现出来,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和严峻性。 从这些叙事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叙事结构技巧的分 析趋于科学化和系统化, 经典叙事学从结构主义发展而 来, 宗旨就是将叙事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 客观上使其难 以与语用、 语境融合。 但近年来由于社会语言学不断强调 语境的重要性, 叙事学界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叙事看成一个 过程, 而不是一个产品。 也就是说, 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 式, 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 用, 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 而是依靠对作者、 叙述者、 文本、 “规则 ” “语 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 从 走向 境” 。 同时, 叙事学在各国的蓬勃发展, 并得到一大批学者 们的重视与研究, 并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 逻辑学、 符号 学、 修辞学、 社会学等建立联系,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 系, 使叙事学理论得以延伸, 开拓了它的广度与深度, 从而 更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 也更好地发展叙事学理论, 使其 趋于完善。 这样, 它深化了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形态、 运作规 律、 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 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叙事 艺术的水平。 二 由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势头很强烈,它反映 了历史的趋势,中国对叙事学的接受和传播便迎合了 这种趋势。中国学术界在 %’ 世纪 (’ 年代就将新奇的 目光投向叙事学,在 %’ 世纪 )’ 年代更兴起了叙事学 《世界文学 》 《结构 热。#)*) 年, 袁可嘉在 第 % 期上发表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主义文学理论述评 》 ,为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 河, 此后, 结构主义便以其不可阻挡之势, 在中国蔓延、 深入概括近 &" 年来中国对叙事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 为四个阶段: (一 ) 对国外叙事理论的译介阶段。 叙事学刚传到中 国时就引起极大的反响, 国内学者纷纷介绍国外的叙事 理论, 特别是对国外叙事学理论书籍的翻译, 数量很多,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诗学与访谈》 《叙事虚 如 、 、 《当代叙事学》 《叙事话语 构作品》 、 、 《结 新叙事话语》 、 《叙述学: 构主义诗学 》 、 叙事理论导论 》 等, 这些都为中 国叙事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也激发了学界对叙 事学的兴趣, 增强了研究的热情。 在这一时期, 国内学者 对叙事学主要处在诠释的阶段, 即以西方叙事学理论来 解读中国文学作品。 这种研究方式关注的焦点是中国作 品, 西方理论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存在被使用的。 在国 内叙事学研究的探索阶段, 这种研究方式拓宽了人们的 视野, 丰富了研究的路径。 但有些却出现了生搬硬套、 削 运用西方叙事学理 足适履的痕迹, 到了 !" 世纪#" 年代, 论来研究中国文学文本的叙事学批评得到了更加深入 《叙事的力量: 的发展, 谭君强的 鲁迅小说叙事研究》 、 郑 《三国演义叙事艺术 》 铁生的 等论著都是当时颇有影响 的叙事学批评的成果。 (二) 叙事学在中国发展的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对 叙事学的研究特征主要体现为作品与理论的互动, 许 多研究者不仅对叙事学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阐发, 而 且做到了作品与理论的互相印证、 互相生发, 以取得相 得益彰的动态效果。 !" 世纪 #" 年代之后的批评论著大 《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 多体现了这种追求, 如杨义的 通 过对历代经典作品的解读, 来探求中国叙事学的独特 《’红楼梦 (的空间叙事 》 体系; 张世君的 试图对叙事理 “ 空间叙事 ” 论中 这一薄弱环节有所补益; 龙迪勇在其 “ 空间叙事学 ” 多篇论文中则力图构建
)!* )&* )+*

对西方理论的移植并非我们的目的, 因此, 要建立起具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叙事学体系,我们还要有创造性地 对其进行转化。即在吸取中国古代和现代叙述理论话 语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使本土立场与世界视野相结 合、 当下实践与历史遗产相结合, 建设起符合中国文学 创作实际的中国叙事学的理论大厦。可以说, 这已经逐 渐成为中国叙事学研究者的共识,并被其研究实践所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 证明。如陈平原的 、 赵毅衡 的《苦恼的叙述者 》 等著作, 都抛开了西方叙事学的语 《先 言学模式, 而贯穿了文化学的深层思考。傅修延的 秦叙事研究》 更是直接以先秦时代的叙事工具、 叙事载 体、 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 直指中国叙事学之源。杨义 的《中国叙事学》 赋予中国叙事学以本体论的地位, 并 融入了“还原‘参照一贯通 ’融合”的自觉的方法论追 《叙事的诗学 》 求。祖国颂 则力图建构本土性的叙事学 理论话语。这些著作, 都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形式与内 容的对立, 拆除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樊篱。与中国 叙事传统的血脉相连,不但使其理论有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 赋予这 些论著 以理论话 语和批 评话语 的双重 品 格。而主体精神的注人又体现了研究者对西方著作文 风干涩枯燥和价值判断缺失之弊所保持的警惕—— — 这 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叙事学研究对西方叙事学尤其是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某种超越。 (四 )中国学者对叙事学理论的补充和突破阶段。 从整体上看, 历史、 文化意 !" 多年的中国叙事学研究, 识相当强烈, 研究者的文化思路尤为突出, 同时也更强 《叙事学导论 》 调科学性和学理的建构。如罗钢的 以对 西方叙事学平实、 系统的介绍而广受入门者喜爱, 从叙 事学在中国走过的近 &" 来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已经 从经典叙事学走向后经典叙事学,对小说的批评也开 始走出长期的“反映论 ” 的阐释模式, 重视对文本的解 读。叙事学研究不再仅仅是对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 对 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 学研究,也不仅仅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 结构上的不同,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 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意义的 探讨, 注重跨学科研究, 关注作者、 文本、 读者与社会历 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中国叙事学的研究领域, 就其大者而言, 至少有文 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分。就文学而言, 我国的叙事学研

……叙事

学批评中作品与理论的互动, 赋予了一些批评论著相 当浓厚的理论色彩, 这标志着中国叙事学文学批评已 经逐步走向成熟。 (三 )叙事学的移植和创化阶段。这是当代中国叙 事学研究的重要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 异质文化 的交流、 碰撞是激活思维、 打开新路的重要途径, 因此, 只要西方叙事学始终是我们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参照体 系, 中国叙事学的建设就必然还要进行巧妙的移植。而

!"

!"#$%"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究主要有中国古典叙事学、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和外 国叙事文学。它在 !" 多年间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西 方叙事理论的译介、叙事学的文学批评和中国叙事理 论建设三个方面。而叙事学文学批评又大致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 或许由于研究主体叙事学理论储 “方法论 ” 备之不足, 由于 背景下的某种浮躁心态, 一些 批评文章的理论深度不足, 露出生搬硬套、 削足适履的 叙事 痕迹, 有分量的文章不多; 进人 !" 世纪 #" 年代, 学批评在质和量上都大为改观,叙事学批评专著也都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问世于这一阶段, 如杨义的 、 李庆 信的《跨时代的超越— $红楼梦% 叙事艺术新论》等, 胡日佳的 《俄国文学与西方—— — 审美叙事模式比较研 究》 更是将叙事批评的对象扩展到了外国文学领域。在 这后一阶段,不少研究者都在其批评实践中融入对中 国叙事传统的思考和建构中国叙事理论的探索,其中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以杨义的 尤为典型。这类成果, 实 际已构成对运用理论批评作品这一模式的超越,表现 出批评实践与理论建设的互动。 另外, 叙事学批评实践的发展, 呼唤着中国叙事学 理论的建设。 事实上, 在叙事学文学批评尚未繁荣的 !" 世纪 &" 年代末,国内学者已迈开了建设中国叙事学的 步伐:’#&& 年出版的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 变 》可视为中国叙事学建设的发韧之作,而 !""& 年出 版的董小英的 《超语言学—— — 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 原理》 则从艺术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叙事学, 力图揭示之 所以成为文学的文学性的生成过程及其规律,由此建 立起她独特的理论体系。目前国内已出版的这方面专 著已有 !" 部左右。根据研究目的之不同,大致可以划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建设文艺学意义上的叙事学理论 为目 的;另一类 以建设中 国特色的 叙事学 理论为 旨 归。前者一般以对西方叙事学的审视为前提, 在理论的 横截面上对叙事学的范畴、 术语、 概念、 命题、 原理乃至 叙事学的学科本质、 研究对象等等展开探讨; 后者则大 都贯穿着更为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历史意识,力图以对 中国叙事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缜密考察为基础,探索 中国叙事学的独特规律。两类成果相汇, 中国叙事理论 的研究已初步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框架和方向。 三 叙事学在中国发展的几十年时间中,不管是在理

论的梳理与阐释, 还是对中国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和作 品鉴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文 学批评界解放了思想,开始认识到艺术规律的重要意 义, 作品的形式审美由此格外受到重视, 文学批评从对 作者、文本、叙事技巧的研究到对读者接受心理的关 注,这一视角的转移和发展都促进了叙事学研究步入 一个新的台阶。概括起来,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 批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 对复调现象的把握深化了文本的情感内涵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 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主人公意识的独 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 “复调 ” 系。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 来说明这种小说 “多声部 ” 创作中 现象。而对话体小说、 小说内部和外部 的各部分各成分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具有对话性质,大 型对话与微型对话是复调小说的两种对话模式。叙述 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 有时, 一 个叙事文本中, 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 这几个 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但他绝不是我们所说的隐含 作者, 他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文本, 作为一种语言学 意义上的主体,叙述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就是叙述 声音。在文本中, 任何叙述都离不开叙述者, 只要有语 言, 就有发出语言的人, 只要这些语言构成一个叙述文 本, 那就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一个叙述主体, 有一个叙述 “我” 者 的存在。叙述声音的强弱与叙述者介入的程度 恰好成正比, 叙述者介入的程度越深, 叙述声音也就越 《玛卓的爱情 》 强, 反之则相反。例如, 北村的 是一部叙 述声音很强、 很典型的复调小说。作品由于叙述者的变 “我” 化, 即刘仁、 玛卓和 —— — —刘仁、 玛卓的同学兼好 “多声部 ” “我” 友而形成 叙事模式。 是小说的主要叙述 “伙计” 者, 向一个 讲述悲剧发生的全过程, 在讲述过程 “我 ” 中, 插入了刘仁的叙述, 刘仁出国后, 几次去看玛 “我” 卓, 又插入了玛卓的叙述, 最后又回到 的叙述。每 个叙述者都以第一人称“我” 来讲故事, 从而具有三种 不同叙述声音,而叙述声音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人物 性格也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其内心 世界。另外, 叙事角度的转换也带来结构的变化, 北村 “多声部 ” 《玛卓的爱情》 的这种 叙事特点使 作为一部小 说, 更具有了故事阅读以外的艺术魅力, 它增大了叙述 内容的容量, 欢迎读者的参与, 使读者在听到不同声音

!"#$%"

!!

江西社会科学

!""#$ %"

的同时思考每个声音的合理性,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使事件更可信、 更真实, 让读者在阅读与接受的过程更 “我” 加倾向于叙述者, 更加同情玛卓、 刘仁、 的困境, 从 而体会到现代人的精神现状及其追求。 (二 ) 对叙事时间的考察扩展了文本的意蕴层次 叙事时间指文本上所指的时间,叙述者想办法从 一个意识流进入另一个意识流,让他的人物在同一个 地点 会面,让他 们听见同 样的声响 且目睹 同样的 故 《祝福 》 事。鲁迅的 是作者在见过了祥林嫂, 后得知她死 了之后才回忆她在四叔家做女佣人的一系列事件的经 过。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让读者有一个欲望, 迫切地想 “我 ” 得知祥林嫂为何会在沦为乞丐的情况下问 世上是 否有灵魂的存在, 从而也填补了故事中的空白。这是一 种预叙, 在作品中比较少出现, 但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却 常有采用,比如话本小说的作者常常在故事开头三言 两语将故事的大致经过, 包括结果, 预先告诉听众, 先 引起他们的兴趣, 然后再从容详尽地展开故事。 在叙事时间上,热奈特首先提出了频率这个范畴, 它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 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在鲁迅的 《 祝 福》 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作品中的一段描述: “我真傻, ” “我单知道下雪的 真的, 祥林嫂说。 时候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我不 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 拿小篮 盛了一篮豆,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剥豆去。他是 很听话的, 我的话句句听; 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 劈柴, 淘米, 米下了锅, 要蒸豆。我叫阿毛, 没有应, 出去一看……”
& ’ ( ) *%+, -

重复和祝福时祥林嫂反复被拒绝的情节重复的交替和 照应,使这部分的故事叙述在繁复的频率中具有了鲜 明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呈现出明显的聚焦点, 从而达到 鞭挞国民的看客心理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形象地 揭示了祥林嫂在周围人们的麻木和冷漠中一步步走向 死亡的过程。 (三 ) 对叙事策略的重视凸显了文本的艺术建构 叙事学众多理论的提出,其实都在强调作品的叙 事策略和艺术建构。不同的作家即使对于同样的一件 事也具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叙事方式, 这就使有些作品读了令人觉得平淡无味,而有些却是 生动逼真、 曲折动人, 这就是叙事策略的问题。在文学 “讲故事” 作品中, 叙事是最常用的方式, 叙事就是 , 也 (包括人物、 就是用话语讲述一个虚构的生活事件 情节 和环境 ) 的过程, 通过生活事件的发生、 发展、 高潮和结 局来演绎和突出文学形象。中国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且 各有千秋, 它们是如何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呢?有些文 学作品通过建构不同的叙事视角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 技巧和叙事策略,因为事件在不同的视角下会呈现出 不同的面貌,因此作者在选择视角的时候就隐含着一 种叙事判断和价值倾向,由此造成一种新奇的艺术效 果。而有些作品则善于巧妙使用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 一波三折、峰回路转的艺术魅力,给读者营造出一种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独特感觉。有些 作者 则利用 读者关 切故事发 展和人 物命运 的紧张 心 情,采用倒叙、插叙或在紧急关头设置特别情节的策 略, 不断地诱惑读者急于寻根问底的心理, 由此调动读 《寒夜》 者的阅读积极性。如巴金的 通过梦幻和感觉将 外界的写实和心灵的内窥结合起来,深入地表现了家 庭、 社会和自我这三个方面的艺术冲突, 突出了曾树生 “女性解放” 的独特形象, 给人以深远的启迪。还有很多 微型小说之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也归功于其精妙的 叙事策略, 选择奇人奇事, 描写非常人物, 创造个性化 语言以及出人意料之外的情节设计等等。总之, 叙事文 学作品的审美魅力均离不开作者的叙事策略和独特的 艺术建构,只有善于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来进行独特 的艺术建构, 才能把读者带进一个奇特的艺术宫殿, 让 读者流连忘返。 四 在一定程度上 叙事学理论进入中国后. 影响深广,

祥林嫂反复地说这话, 见了人就说, 而且一次又一次毫 无变化地重复着她的故事,然而周围人们的态度却在 “四婶有些踌躇, 发生变化, 由刚开始的 但听完她的话, “周围的人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 眼圈就有些红了 ” , 的眼泪 ” , 到后来的冷漠、 厌烦, 直至最后冷酷地把祥林 嫂推开。祥林嫂根本就无法从他儿子阿毛的悲剧中得 到释放, 周围的人又认为她是个不干净的人, 她的精神 又处在边缘地带, 那么, 她的重复就不足为怪, 而且取 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在现代小说中, 重复叙事常被用来 表现人物精神上的某种困扰,如心理上始终被一件事 所纠缠, 不能解脱, 致使它在人物对话、 思想以至潜意 识中重复地出现。在作品中, 祥林嫂对阿毛悲剧的话语

!"

!"#$%"

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面貌。中国文艺理论家们 对西方叙事学理论进行借鉴、 吸收与发展, 形成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为中国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 活力, 它开启了批评家的视野, 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 叙事学理论改变了考察作品的传统视角。 叙 事学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 人 物形象或语言的考察, 而是把眼光转向了对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人称等综合性的分析, 使读者不仅更清 晰、 更透彻地去了解作品, 而且由此去探究叙事作品的 意义是如何生成的 !
"#$

一影响背后的社会现实及其批判意义。 例如, 在沃霍尔 《劝导》 的 这篇文章中, 只有安妮这样的女性人物能够通 过对身体外表的观察来阐释内在意义 % 解读男性人物的 “视角 ” 动机、 反应和欲望。 沃霍尔指出 % 作为叙述 % 安妮 的眼光与故事外读者的凝视往往合而为一 % 读者也通过 安妮的眼光来观察故事% 这是对英国&’世纪感伤小说男 权叙事传统的一种颠覆。 总而言之 % 沃霍尔通过叙事学 “故事 ” 批评将注意力从女性主义批评集中关注的 层转 “话语” 向结构主义批评较为关注的叙事 层% 同时又将注 意力从后者关注的美学效果转向前者关注的性别政治 % 《劝导 》 较好地揭示了 中的叙事话语结构如何颠覆了故 事层面的权利关系% 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 叙事学理论也促使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叙 事学理论的批评家知道如果只对叙事层面进行研究的 话, 结果就会显得有些单薄和片面, 所以批评家们把与 文学叙事有关的学科相互融合起来, 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和深入, 从而也进一步地促进了叙事理论的发展。 戴卫 《新叙事学 》 “叙事理论借鉴了女性主 ?赫尔曼在 中说: 精神 义、 巴赫金对话理论、 解构主义、 读者 ( 反应批评、 分析学、 历史主义、 修辞学、 电影理论、 计算机科学、 语篇 分析以及心理语言学等众多方法论和视角, 不仅没有消 ”" ) $ * +& , 可见, 亡, 反而顽强地存活下来。 叙事学理论正是 希望通过跨学科研究来丰富现有理论、 拓展研究范畴、 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当然, 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以更 全面、 更深入地发展叙事理论为归依的。 中国的文学作 品大部分都较为含蓄, 叙事学批评在分析叙事者的叙事 “桃之夭夭, 话语时, 就必然要涉及到隐喻这一概念, 如 其灼华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中的新娘与桃花间亦构 《电脑时代的叙 成一种隐喻。 玛丽 ( 劳勒?莱恩在他的 “我在文本中尝试将叙 事学: 计算机、 隐喻和叙事》 中说: 事学的隐喻资源扩展到电脑文化和计算机技术, 这个领 域的活力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熟练地用隐喻
" ) $ * +#& , ” 计算机科学领域已经展示出无与伦比 表达思想。

“ 作品的意 传统的解读关注的是

义是什么 ” ? 但叙事学理论却要求从每一细小的技巧入 手对作品深入解读与研究, 从而探讨整部作品是如何 产生的, 把注意力转向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 的规律, 转向对具体叙事作品意义生成奥秘的探讨, 关 注作者、 文本、 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此外, 叙事学理论也促使了作家有意识地去提高他们的叙事 技巧, 例如, 对话本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 流现象, 巴赫金赋予对话独特内涵, 认为它既是语言的 本质, 也是人类的思想本质, 甚至自我的存在状态就是 一种对话。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话的出现, 一个 人物具有两种甚至多种的叙述声音, 造成心灵的不断 碰撞, 矛盾的不断激烈, 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 情节 更加丰富曲折。 这种复调理论突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 故事为核心的结构模式, 建立起了以自己的思想和对 话为核心的叙事艺术。 其次, 叙事学理论扩展了文学批评的关注对象。 叙 事学理论的批评家不仅关注作者和作品, 也关注读者的 接受效果。 这促使作家不再只注重自己的心理感受, 为 了使自己的作品更能吸引读者, 作家还应该关注读者的 心理感受, 因此, 这也促使作品拥有更多读者, 在社会上 产生更加积极得影响。 为了使文学作品更有可读性与吸 引力, 讲究叙事策略, 注意叙述结构和叙述类型的创新, 注意叙事话语的独特, 就成为许多作家写作时首先考虑 的问题。 这也给叙事学批评提供了许多考察作品的新角 度 % 由此也丰富了文学阐释。 例如, 在女性主义叙事学批 评中, 它涉足较多的一个领域是叙述视角与性别政治的 关系。 研究者把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应用在作品批评之 中, 探究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在叙事视角、 叙事话语中 的不同, 由此考察性别政治对文学叙事的影响, 揭示这

的隐喻创造力以及自身的活力: 譬如病毒、 垃圾压缩、 废 纸篓、 回收站、 冲浪、 网上漫游等等, 这些术语有的已经 成为时髦用语的一部分, 使其使用者已经成为数字行家 中的少数精英分子之一的标志, 但我们不应该低估隐喻 所具有的解释价值, 它使计算机科学能够吸收和采纳日 常生活中的概念, 正是日常生活使计算机从一种令人生 畏的数字捣弄器转变成受用户欢迎的多功能机器。 通过

!"#$%"

!"

江西社会科学

!""#$ %"

隐喻创造力实现的这种发展和更新所提供的教益, 叙事 学是不应疏漏的。 另外, 其他领域如用语方面也侵入并 丰富了叙事学词汇, 对叙事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发 (深层结构、 与促进作用, 如转换语法 表层结构、 转换 ) , (视点、 (故事空间、 光学 聚焦) , 地形学 话语空间) 等这些 语言对叙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 叙事学理论深化了文学的人本研究。 文学即 人学, 运用叙事学理论来考察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考察 作家是如何构造和演绎自己的生命体验的。 作家在再现 独特的感情逻辑的时候, 自己本身并不是冷漠的, 他按 着自己的感情逻辑去观照每一个个体的独特的感情逻 辑, 同样的感情逻辑在不同作家笔下又可分化为不同的 变体, 因而任何一种情感的再现都不能不同时表现出作 家的自我感情。 比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从叙事学的 叙述视角入手就可以窥视到作家的情感世界。 热奈特将 视角分为三种聚焦类型, 即非聚焦型、 内聚焦型和外聚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 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 焦型 & % ’ ( )!%! * 。 人称叙事的实质性区别就在于二者与作品塑造的那个 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 因此, 小说家可以通过改 变人称来调节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 第一人称叙述 者的叙事动机是切身的, 是植根于他的现实经验和情感 丰富需要的。 他与读者的距离是最近的, 读者可以通过 “我 ” “我 ” 文本中 的行为、 言语、 神态、 细节等直接地了解 “我 ” 的家庭、 生活、 思想, 让读者认为这个 就是作者, 因 “我希望现在不用第一人称 此, 曼海姆在小说的开头说: 写这部书, 像一个十足的傻瓜那样当众展览自己毕竟不
& + ’ ( )%,! * ” 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确实如此, 但运用第一人

面的那个最基本的故事。他们相信存在某种可以超越 时代、 超越地域、 超越各种虚实媒介的独立故事。如普 《民间故事形态学 》 洛普的 就是试图找出每个故事下面 都具有的统一的结构模式,也许这样可以更方便读者 去研究作品, 更一目了然地分析作品的结构, 但对文学 作品的影响却有一定的弊端性。如果每部作品的叙事 模式都一模一样,那么作家就没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可 言, 作品也就缺乏创造力和新鲜感, 读者读起来也会感 到乏味。其次, 研究文学应从整体观念出发, 把文学当 作一个系统来研究,打破孤立研究个别作品而带来的 视野局限。在把叙事学理论运用到对作品分析、 鉴赏和 批判的时候, 也不应该仅仅只针对于某一个作品, 而应 以整个文学形态为视角, 包括国内外文学作品, 只有这 样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考察整个文学体系,也才 能更好地建构符合创作实际的文艺学理论。

& 参考文献 ’
& % ’ 申丹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 - ’ $ 北京: 北 京大学出版社 . !""/$ & ! ’ 龙迪勇 $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 0 ’ $ 江西社会 ( %" * $ 科学, !""1 , & 2 ’ 龙迪勇 $ 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 & 0 ’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 !""+ , & / ’ 龙迪勇 $ 空间叙事学: 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 & 0 ’ $ (1*;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 & 3 ’ 鲁迅 $ 狂人日记 & -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 1 ’ 龙迪勇 $ 试论叙事作品的意义生成 & 0 ’ $ 江西社 (/*$ 会科学, !""2 , & , ’ ( 美 * 戴卫?赫尔曼 $ 新叙事学 & - ’ $ 马海良,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 罗钢 $ 叙事学导论 & - ’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 . %##/$

“我 ” 称的叙事视角却是能够更好地让读者体会 所流露 “我” 出来的真情实感, 让读者与 连为一体。 虽然,西方叙事学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是 巨大的,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 先,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们的理想是, 通过一个基本的叙 事结构来观察世界上所有的故事,他们设想可以从每 一个故事中提出它的虚实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 一个无所不包的叙事结构,这就是隐藏在一切故事下

【责任编辑: 龙迪勇】

!"

!"#$%"



  本文关键词: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07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