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异态时空的光与影——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与战争叙事

发布时间:2018-08-19 11:06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本武装侵略中国,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首先是日本入侵者和合作政府强权干预文学艺术创作,改变了原有的自由生长、自由淘汰的文学生态;其次是作家流动带来了文学生态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台湾文学、伪满洲国文学、沦陷华北文学、孤岛上海和沦陷上海、香港文学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学。在日本占领区,强权干预文艺和多种多样的文化流动与文化混合,开启了多重面向的战争书写。其中,关注殖民、战乱中的精神变异,如袁犀的《一个人的一生》;展演沦陷战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如张爱玲的《封锁》;身陷战乱中的民间血泪,如话剧《秋海棠》。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铸就了不同于国民政府辖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争叙事模式,这些作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指涉战争,既丰富了战时文学样态,也是对日本占领区日伪提倡的一元宣传文学的反抗,同时为理解战争与文学、复数战争文学、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方向。
[Abstract]: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Japan's armed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ot only changed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attern, but also changed the literary ecology of the Japanese occupied areas. It has brought about changes in the literary ecology and gradually formed regional literature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such as Taiwan literature, pseudo-Manchukuo literature, occupied North China literature, isolated island sea, occupied Shanghai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Notes on the spiritual variations in the war, such as Yuan Xi's Life of a Man, the performance of daily life and emotions in the enemy-occupied battlefield, such as Zhang Ailing's Blockade, and the folk blood and tears in the war, such as the drama Begonia. The literary ecology of the Japanese-occupied areas has created a new anti-Japanese Democratic base area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re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The narrative mode of war, in various ways, refers to war, whi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literary form in wartime, but also protests against the unitary propaganda literature advocated by the Japanese puppet regime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areas, and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and literature, plural war literature, East Asian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85)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5PJC029)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发有;;文学健忘症——消费时代的文学生态[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2 车凤成;;关于文学生态学批评的一点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俞兆平;罗伟文;;“文学生态”的概念提出与内涵界定[J];南方文坛;2008年03期

4 陈力君;;世纪之交文学生态系统中经典的命运轨迹[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5 毕光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J];南方文坛;2007年05期

6 彭文忠;;消费时代湖南文学研究的文学生态学视角[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黄发有;;构建健康的文学生态[J];学术界;2009年04期

8 薛勤;;1910年代东北的文学生态——以《盛京时报》报载文学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2期

9 易华;;中国文学生态的权力结构与文学经典的生成[J];求是学刊;2013年03期

10 余其兵;;反思功利时代的文学生态[J];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毕光明;;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衣;建构和而不同的文学生态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记者 欧阳春艳 通讯员 吴小斌 李腾;我省“文学生态”良性发展[N];长江日报;2012年

3 禾刀;最应关注诺贝尔奖背后的文学生态[N];中国商报;2012年

4 黄发有 南京大学文学院;代际关系与文学生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施晨露;上海文学生态靠时间养成[N];解放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毛俊玉;百度文学生态下的多渠道推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施晨露;文学生态滋润“出人出作品”[N];解放日报;2014年

8 舒晋瑜;陈村:文学生态在恶化,网络比写作更好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禾刀;最应关注“诺奖”背后的文学生态[N];太原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杨兆敏;社会转型与文学生态[N];工人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玉斌;战火硝烟中的文学生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晓敏;博客:消费文化背景下新的文学生态的整合[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2 白雪莲;新时期科尔沁文学生态意识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年

3 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D];北京大学;2011年

4 罗崇宏;网络传媒时代的文学生态[D];青岛大学;2008年

5 丁淑玲;略论新时期以来文学的生态走向[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毓洲;《南山集》案与清代前期桐城文学生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91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191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