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镜子——评茅盾长篇小说《子夜》
[Abstract]:Midnight is the darkest hour before dawn. Midnight is the darkest time before dawn in China.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in 1927, Jiang Jieshi launched the North-South War in April 1930, and the spread of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direc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capitalism. With creative strokes, the novel puts emphasis on the accelerating decline of the national bourgeoisie.
【作者单位】: 东北工程技术学校;
【基金】: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2015MZE0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7.4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光;隽永的文学丰碑——《子夜》的历史回望与当下解读[J];学术交流;2003年06期
2 朱金顺;《子夜》版本探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3期
3 朱晓燕;;《子夜》理性化倾向之探析[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4 邓礼华;;传承神韵,独创经典——《子夜》影响研究一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左怀建;;当下都市语境中1981年版电影《子夜》再审视——兼与小说《子夜》比较[J];电影文学;2008年17期
6 孙中田;;《子夜》出版前后[J];新文学史料;1981年03期
7 汪昌松;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宏观透视——《子夜》新探[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6期
8 玉龙;《子夜》人物知多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9 铃木将久,李家平;上海:媒介与语境——读《子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03期
10 万奇;谈《子夜》中的林佩瑶[J];语文学刊;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平;;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2 江腊生;;《子夜》中“三个世界”的阐释及其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李振坤;;对《子夜》几点细节的疑义[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4 罗宗义;;关于《子夜》中的共产党员形象[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5 刘小中;;瞿秋白与《子夜》[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6 贾振勇;;《子夜》:感性生命力和理性生命力的纠结[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7 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苏敏逸;;政治理念与小说形式的结合:论《子夜》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以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发行公债为例[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10 邵伯周;;两部成就不同的现实主义小说——《子夜》与《金钱》的比较研究[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甄明;《子夜》的原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周惠斌;《子夜》出版的前前后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吴娜 本报通讯员 龚晨;文学要反映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巧智;《子夜》的现代性追求及多重缺失[D];辽宁大学;2013年
3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4 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贤君;跨越时空的承袭[D];暨南大学;2012年
6 张伟涛;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D];延边大学;2013年
7 王颖;多维视野下的民族工商叙事[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鞠新泉;时代、个人与主体价值的艰难选择[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9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37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