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乐府指迷》为南宋末年沈义父所著,共二十九则,二千余字。与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合为“南宋三大词话”。然而,《乐府指迷》却不及其它两部词话富有影响力,亦缺乏足够的研究力度。实践出真知,尽管沈义父的词作皆已散佚不存,然《乐府指迷》确是其创作甘苦的体悟与总结,从中可以晓见沈义父尚雅的词学理念以及对填词方法、途径的细微解说与倾囊相授,是南宋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词学论著,并且其书名和词学话语常常被后人提及与引征,可见其在后世的影响亦颇为深远。本研究以《乐府指迷》为接受对象,分列四章,较为全面、细致地探究《乐府指迷》问世以来的接受情况。首先,廓清《乐府指迷》版本沿流。《乐府指迷》最早见于明代陈耀文所编《花草粹编》卷首,清代有四库全书本、咸丰年间翁大年校本、陈去病百尺楼丛书校本、四印斋所刻本,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词话丛编本和蔡嵩云笺释本。《乐府指迷》与《词源》的版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混淆不清,张炎《词源》稍晚于《乐府指迷》问世,两者不仅在体例上,甚至在内容上都有惊人的相似,遂容易产生混淆,也侧面反映出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其次,重点而系统地梳理《乐府指迷》在历代显晦沉浮的整体遭际。《乐府指迷》经历了接受的发轫期(宋末)——沉潜期(元明)——复苏期(清代)——过渡期(民国)——拓展期(当代)五个阶段。其中,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和著作,分析它们与《乐府指迷》的异同,呈现它们对《乐府指迷》的接受内容与接受方式。《乐府指迷》的接受在民国以前多为主观性、随笔性、语录性的古典散论形态;民国以后,学术性、思辨性、科学论证性有所加强,在新时代的视域下,《乐府指迷》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阐释研究阶段。再次,从后世对清真词、梦窗词的评议这一视角,挖掘人们对《乐府指迷》理论的潜在认可与接受。后人对清真词、梦窗词的某些评说,多能够于《乐府指迷》中寻得根源。沈义父论词服膺清真,奉为圭臬,又承传梦窗家法,并言“梦窗深得清真之妙”,沈义父对二者词的评论往往为后世谈词论道者秉持,或加以推衍发挥。此外,沈义父开创“由吴希周”的论词模式,为清代周济“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的论词途径提供了范例。最后,通过对《乐府指迷》词学价值高低臧否的论争,与《词源》在词学史上的差别待遇,以及逐渐进入词学书写史范畴三方面的讨论与剖析,总结出《乐府指迷》纵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仍具有上承宋代词学以为大成,下启后世词学之风的时代价值与词学史意义,从而肯定其在词学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世中;论梦窗词艺术表现的陌生化[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周茜;深情长是暗相随——白石、梦窗情词比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吴功正;梦窗词五首审美赏析[J];名作欣赏;2002年03期
4 俞明,朱德慈;新校梦窗词札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吴振华;绮窗凄梦:词中之商隐——试论义山诗对梦窗词的穿透性影响[J];学术月刊;2004年03期
6 田玉琪;读梦窗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02期
7 罗燕萍;;试论梦窗词中的“梦”[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宋燕;;义山诗与梦窗词的感伤情调[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李成军;;时空转换 虚实相生——谈梦窗词与义山诗的模糊性[J];学术交流;2007年04期
10 周淑婷;;梦窗词文本中表现出的佛、道色彩论略[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大兴;;标举苏、辛——龙榆生的词学主张[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晓先;梦窗词再审视[D];汕头大学;2009年
2 王倩;梦窗词心理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淑婷;文本整体语境中的梦窗词意象[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怡石;《梦窗词全集笺释》章法解析申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蒋葵;《乐府指迷》接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
本文编号:
2527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2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