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诗人胡怀琛新诗理论与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7:16
本文关键词:“南社”诗人胡怀琛新诗理论与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不少新文学批评家眼里,“南社”诗人胡怀琛无疑是一个“旧派文人”,主要原因是其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态度以及非新非旧、新旧参半的诗学观,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在五四时期,尽管看起来这种“调和”诗学观有悖于破旧立新的时代诉求,甚至多少还有点为旧诗“张目”的意味,但仔细考察起来,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站在今天的角度,如果以一种更高姿态重评胡氏的诗学贡献,我们会发现其新文学变革方案固然存在“旧”的因素,但值得借鉴的地方也不在少数,比如他以诗歌为本位为新诗寻求出路的出发点还是值得嘉许的,而其具体改革方案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因而不能以偏概全,对其新文学成就全部加以否定。基于此,笔者从两个方面对胡氏之于新诗的贡献进行系统清理。首先考察胡怀琛对早期新诗的理论贡献。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注重诗性的诗歌概念确定,二是提出了以中国文学为本位的“新派诗”主张,三是对诗歌文体进行了新的划分,四是提出了全面建构新文学的设想。其次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了系统考察,胡怀琛的诗歌创作是对其诗歌理念的具体落实,主要特征有对情感本位意识的自觉追求、平实的白话语言创造、以及民族化的价值追求,等等。胡怀琛善于将新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学,同时对外来文学表现出足够的开放姿态,其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对传统文学的过分迷恋和对时代情势的估计不足,其具有浓厚“调和”色彩的理论和创作,对当时方兴未艾的新文学成长,还是具有或多或少的阻碍作用的。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秉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态度。
【关键词】:胡怀琛 新诗理论 新诗创作 重新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 引论8-14
- 1.1 胡怀琛的生平创作8-9
- 1.2 研究现状9-11
- 1.3 问题的提出11-14
- 2 胡氏对初期新诗的独特理论贡献14-25
- 2.1 对诗歌“诗性”的格外关注14-18
- 2.2 提出建设中国文学本位的“新派诗”构想18-21
- 2.3 胡怀琛对诗歌文体的独特见解21-23
- 2.4 胡怀琛对建设新文学的意见23-25
- 3 胡氏新诗创作之于早期新诗坛的独特价值25-33
- 3.1 胡怀琛新诗创作情感本位意识的自觉25-27
- 3.2 胡怀琛对平实白话语的自觉追求27-29
- 3.3 胡怀琛新诗创作民族化的价值追求29-33
- 4 结语33-35
- 参考文献35-38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38-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说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姜涛;“为胡适改诗”与新诗发生的内在张力——胡怀琛对《尝试集》的批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雷业洪;论胡适新诗理论的价值系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刘东方;;论胡怀琛的现代小诗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赵黎明;;“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五四语言变革激进文化策略辩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暨爱民;;文化的守望:“东方文化派”的民族主义关怀[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周兴陆;;胡怀琛的“新派诗”理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02期
8 刘东方;;胡怀琛、周作人现代小诗研究之比较[J];齐鲁学刊;2008年05期
9 卢永和;;现代“小诗”文化身份的鉴识——论胡怀琛的《小诗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10 张明廉;论胡适的新诗理论及《尝试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南社”诗人胡怀琛新诗理论与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