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5:07

  本文关键词: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题为: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共分为两节,第一节讲述阿昌族与阿昌族文学,首先,介绍阿昌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讲述其民族性格、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现状、风土人情等等,从而呈现出一个立体的阿昌族形象。其次,简要概述阿昌族文学,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方面来概括。阿昌族文学最早的形态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题材丰富,给阿昌族作家文学的诞生铸造了良好的基础。阿昌族作家文学诞生之后,不同发展阶段的作家创作出大量作品,不断为阿昌族作家文学的发展壮大增添力量。第二节讲述阿昌族作家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作家作品,首先,将阿昌族作家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呈现出来,萌芽、探索、兴旺,阿昌族作家文学从诞生起就不断汲取力量迅速成长。其次,介绍阿昌族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曹先强、罗汉、孙宝廷、孙宇飞为主。第二章题为:集体记忆·民族温床·文化印记,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讲述阿昌族作家文学中的集体记忆,也就是民族历史的再现,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阿昌族整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一方面是阿昌族积极参与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这是阿昌族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方面。第二节从民间文学着手,讲述阿昌族作家文学史如何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的,以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民间歌谣为例。第三节从阿昌族丰富的民族事项着手,分析阿昌族作家文学中对民俗事项、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现。第三章题为:“出走”与守望,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时代潮流推动的“出走”,分析阿昌族作家在面临现代文明的冲击、时代潮流的推动时所作出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他们笔下阿昌人的“出走”以及题材的开放性上,阿昌人的“出走”主要是讲阿昌族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冲破传统,接纳现代文明的。题材的开放性则是分析阿昌族作家文学中丰富的题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阿昌山寨这个圈子里。第二节民族情感牵引的守望主要分析阿昌族作家灵魂深处的归属,主要从守望和家园意识来谈,这里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着手,分析传统阿昌人是如何坚守内心,守候家园的,同时,家园意识是阿昌族作家普遍呈现的情感共鸣,他们都是故土的守望者,对阿昌山寨有着深深地眷恋。
【关键词】:阿昌族 当代 作家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9
【目录】:
  • 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意义10-11
  • 二、研究动态11-12
  • 三、主要内容12-13
  • 四、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14-20
  • 第一节 阿昌族与阿昌族文学14-17
  • 一、阿昌族14-15
  • 二、阿昌族文学15-17
  • 第二节 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发展轨迹及作家作品17-20
  • 一、发展轨迹17-19
  • 二、作家作品19-20
  • 第二章 集体记忆·民族温床·文化印记20-36
  • 第一节 集体记忆:民族历史的千年烛照21-24
  • 一、苦难历程写照21-23
  • 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再现23-24
  • 第二节 民族温床:民间文学的灵感再现24-29
  • 一、民族神话史诗投映24-27
  • 二、民间歌谣的强力映现27-29
  • 第三节 文化印记:民俗事项的魅力呈现29-36
  • 一、始祖崇拜——来自远古的信仰30-32
  • 二、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文学32-34
  • 三、传统节日——狂欢过后的思索34-36
  • 第三章 “出走”与守望36-52
  • 第一节、时代潮流推动的“出走”37-42
  • 一、阿昌人的“出走”37-40
  • 二、题材的开放性40-42
  • 第二节、民族情感牵引的守望42-52
  • 一、情感守望42-47
  • 二、家园意识47-52
  • 结语 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该何去何从52-54
  • 致谢54-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燕梅;周灿;;《遮帕麻和遮米麻》与阿昌族祖先崇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4期

2 晨宏;;民族风情映照下的人生命运——读罗汉小说集《阿昌女人》[J];边疆文学;1998年08期

3 张承源;;重整天地的阿昌子孙——阿昌族新时期文学的崛起[J];山茶;1990年05期

4 王锐;;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创作与研究刍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阿昌族当代作家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66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