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
本文关键词: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况周颐是晚清民初著名的词人、词论家。他倾注一生的精力研究词,汇编成词集《蕙风词》。同时,况周颐在词创作中不断总结作词经验,进行大胆的创新,写成词学理论著作《蕙风词话》。它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并称为“晚清词学双璧”,又与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合称“晚清三大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不仅在词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创新,而且直接指导读词、作词、赏词、论词,直接影响和作用于词坛,中兴清词,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词论主张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蕙风词话》的词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学思精深,其关于“词心”、“词境”、“词骨”、“词格”、“词径”等诸多方面的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在继承中有发展,在总结中有升华,在看似分散的经验总结中暗含着一个颇富个性的理论系统。其中,“词心”是况周颐词学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共分五部分,以“词心”这个命题为切入点,研究“词心”说的本质内涵与外延,“词心”说的理论构成及“词心”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从况周颐的生平及词学成就两个方面做了介绍,并对况周颐在临桂词派中地位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就“词心”这个命题进行探讨,从“词心”概念内涵、概念外延及“词心”说的理论溯源等角度进行阐述,揭示“词心”本质内涵,明确“词心”概念的外延。“词心”说,是晚清民初词坛独有的词学概念。况氏以其特殊的心路历程作为基础,提出“词心”,并把它与生命、心灵相契合,把词心上升到一种审美价值,生命意义的层面;以深层情感为基调来感物赋性,把对情感本体的思考引向了更深层次;加大词作的内在张力与厚重感: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意蕴;对近现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词心”说的理论构成。《蕙风词话》的词学理论是由作词三要“重拙大”、“词心”、“词境”、“词骨”、“词格”、“词笔”、“词径”等要素构成的理论体系。而“词心”是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是其本体。“词心”这个命题可以更好的彰显况氏所倡导的“重”、“拙”、“大”、“穆境”等理论。因此,况周颐的“重拙大”是在“词心”的基础上而生发开来的理论,“词骨”、“词格”、“词笔”、“词径”是“词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其概念的外延,“词境”则是“词心”本质特征与内容,况周颐认为“穆境”是词境的最高境界,是“词心”所展示词的意境的最高境界。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况周颐“词心”说理论的批评实践和创作实践情况进行阐述。“词心”作为况周颐理论框架的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其词学理论的创作标准,而且规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这一标准不仅是况周颐评词论词的标尺,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宗旨。也就是说况周颐所提出的“词心”、“重拙大”等概念,不仅在他评词论词中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第五部分讨论“词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词心”说是对传统词学理论的总结,是近代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况周颐的“词心”讨论“为词之用心”和作词时“吾心”即创作主体的作用,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作用,认为创作应回归到本体,回归本心,关注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的意义。
【关键词】:况周颐 《蕙风词话》 “词心”说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一) 研究现状9-12
- (二) 研究意义12-14
- 一、况周颐及其词学成就14-24
- (一) 况周颐生平14-15
- (二) 况周颐词学成就15-18
- 1. 词学创作:《蕙风词》15-17
- 2. 词学理论:《蕙风词话》17-18
- (三) 况周颐在临桂词派中的地位18-24
- 二、“词心”概念内涵、外延及其渊源24-33
- (一) “词心”内涵24-27
- 1. “吾心酝酿”:“心”之主体24-25
- 2. “哀感顽艳”:“性灵”之真25-27
- (二) “词心”的外延27-30
- 1. “词骨”:“真”字是词骨27-28
- 2. “词笔”与“词径”:作词之法28-29
- 3. “无词境即无词心”:“词心”的意境内容与特征29-30
- (三) “词心”溯源30-33
- 三、“词心”说的理论构成33-43
- (一) 创作动机论:“万不得已者”33-36
- 1. “不得已者”之实质33-35
- 2. “不得已”之演变过程35-36
- (二) 创作之旨:重、拙、大36-40
- 1. “词心”与“重”36-37
- 2. “词心”与“拙”37-38
- 3. “词心”与“大”38-40
- (三) 创作境界论:“深穆”之境40-43
- 1. “词境”的创作构思40-41
- 2. “词心”之最高境界——“深穆”之境41-43
- 四、“词心”说的批评实践与创作实践43-48
- (一) “词心”的批评实践43-44
- (二) “词心”的创作实践44-48
- 五、“词心”说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48-51
- (一) “词心”词学理论意义48-49
- (二) “词心”说的现实意义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62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2-63
- 后记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维城;况周颐美学思想的困惑与演进[J];社会科学家;1990年02期
2 秦玮鸿;;痴不求知痴更绝 万千珠泪一琼枝——论况周颐与梅兰芳的交往及其咏梅词[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吴书荫;;关于况周颐的暖红室[J];文献;2005年02期
4 马兴荣;;试论况周颐及其词[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红麟;;论况周颐的身世词[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秦玮鸿;;况周颐《存悔词》足本、删定本考论[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彭培元;;况周颐的文化遗民情结[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8 兆州;况周颐后裔捐赠文物[J];学术论坛;1980年03期
9 祖保泉;试论况周颐的词[J];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02期
10 孙维城;晚清词人况周颐简谱[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良志;;桂派词人研究的一大成果——读《况周颐和蕙风词话研究》[A];东方丛刊(1996年第4辑 总第十八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兆鹏;三分墨影 一份情怀[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晓莉;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彭培元;况周颐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艳芳;论况周颐的词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古德玉;关于况周颐“真”字词学思想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覃傲霜;论况周颐《蕙风词话》美学思想[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宇;《阮庵笔记五种》校注[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