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约的“文”与“隐”
本文关键词:论沈约的“文”与“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是乱世政坛上的“不倒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永明文学的核心人物。本文由沈约死后谥号之争切入,着重论述其“文”与“隐”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讨论沈约之“文”,从“文”本义讲到作为谥号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论述沈约身上所具备的“文”的特征。我们认为,沈约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博学而贵文,不仅学术成果丰赡,而且在诗文创作方面又有“独步一时”的成就,这些表现足以担当得起“文”的谥号。第二章主要讨论沈约之“隐”。我们认为,沈约之“隐”表现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怀情不尽”,二是性格上的深藏不露,三是人生抉择上的优柔寡断,一生纠结于隐仕之间。第三章论析沈约“清怨”诗风及其成因。沈诗“长于清怨”,其“清怨”又是以山水诗与怀旧伤逝诗具体体现出来的,这样的诗歌风格与其人“文”“隐”的特征相关联。总之,沈约的人格,兼有“文”“隐”的特征,而这样的人格特征,又促成其“清怨”诗风。
【关键词】:沈约 文 隐 清怨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5
- 一 沈约研究现状7-11
- 二 本文论题的由来11-12
- 三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12-15
- 第一章 沈约之“文”15-25
- 一 释“文”15-16
- 二 卓越的政治智慧16-17
- 三 博学而贵文17-19
- 四 独步一时的文学成就19-25
- 第二章 沈约之“隐”25-39
- 一 释“隐”25
- 二 政治上的“怀情不尽”25-27
- 三 性格上的深藏不露27-31
- 四 人生抉择上的优柔寡断31-39
- 第三章 文隐成清怨39-47
- 一 山水含清怨39-42
- 二 怀旧伤逝见怨情42-47
- 参考文献47-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53
- 致谢53-54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璇;;论沈约乐府诗对汉魏晋乐府诗的继承与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林家骊;;沈约的家世及其特点[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邱光华;童春华;;沈约文学观辨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郭常斐;;二十世纪以来沈约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唐会霞;赵红;;论沈约对汉乐府的接受[J];求索;2007年04期
6 于志鹏;沈约咏物诗浅论[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李燕;近五十年来沈约文学思想研究评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常为群;论沈约文学活动的影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常为群;论沈约的山水诗[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林家骊;论沈约的“文章三易”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东波;竟陵八友交游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冯云琪;沈约《宋书·列传》中的文艺思想研究[D];集美大学;2012年
3 陈晓云;沈约诗歌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4 宋志玛;沈约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常斐;沈约与齐梁诗风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8年
6 毛丽;沈约与齐梁诗风的转变[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7 邱光华;沈约文学史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瑜;沈约诗歌创作刍论[D];吉林大学;2006年
9 董晓芳;沈约诗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章艳丽;沈约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论沈约的“文”与“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