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唐诗咏三国

发布时间:2017-04-04 10:16

  本文关键词:唐诗咏三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时期之一,其间的人物故事历来为人传唱不绝,各种文学题材样式均有所涉及。从陈寿的《三国志》到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许多汉末三国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思想观念的变迁而逐渐演变的。《全唐诗》收录了唐代的大部分的诗歌,其中有许多诗歌与汉末三国有关。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三国诗歌来了解唐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洞察他们所处时代的一些特征。这种以诗解史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唐代整体的社会面貌。本文共分六个章节进行描述。第一章,描绘《全唐诗》中咏三国的诗歌的概况。第二章,论述铜雀台组诗和唐代后宫制度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论述唐诗中建安文人意象与唐人在安史之乱之后离乱穷愁之感以及唐人崇文齐贤心理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论述唐诗中竹林七贤意象与唐人“出世”心理。第五章,论述唐代赤壁和金陵怀古诗歌与晚唐倾颓之势之间的关系。第六章,论述唐诗中蜀汉诗歌与唐人英雄情结。此外,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唐人对汉末三国人物以及事件的解读,从而探析唐人心目中的三国形象。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末三国人物事件的形象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演变过程,探索唐诗在这些形象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汉末三国 三国志 全唐诗 形象演变 唐代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第一章:唐诗与三国14-18
  • 1、汉末三国与汉末三国诗14-17
  • 2、《全唐诗》中的三国诗及其作用17-18
  • 第二章 :铜雀台组诗和唐代的宫廷生活18-38
  • 1、中国古代的“台”和铜雀台18-22
  • 1.1“台”的象征意义18-19
  • 1.2 铜雀台和铜雀伎19-22
  • 2、唐代的铜雀台诗和铜雀伎诗22-33
  • 2.1 唐诗中的铜雀台以及铜雀伎形象22
  • 2.2 铜雀台和铜雀伎诗与唐代的守陵制度22-24
  • 2.3 古代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概述24-27
  • 2.4 铜雀台以及铜雀伎诗与唐代宫人的生活27-33
  • 3、铜雀台诗和唐代文人的失意情怀33-36
  • 4、铜雀台铜雀伎意象小结36-38
  • 第三章:唐诗咏建安文人38-52
  • 1、唐诗吟咏的三曹与建安七子(邺下文人集团)概况38
  • 2、三曹及建安七子以及邺下文人的背后38-41
  • 2.1 三曹以及建安七子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38-39
  • 2.2 三曹以及建安七子的形象特征39-41
  • 3、唐诗中的建安文人与唐人的乱世情怀41-47
  • 3.1 唐诗中的建安文人-离乱穷愁41-42
  • 3.2 杜甫与王粲的不解之缘42-44
  • 3.3 李商隐和王粲沦落天涯之愁44-46
  • 3.4 唐诗中的建安文人与唐人的乱世情怀46-47
  • 4、唐诗中的建安文人与唐人的“齐贤”心理47-51
  • 4.1 曹植和陈琳-才高八斗的才子形象47-48
  • 4.2 唐人笔下的曹植与唐人们的爱才惜才情结48-50
  • 4.3 唐诗中的陈琳、阮t@等建安文人与唐人的送别唱和之诗50-51
  • 5、“贬曹”思想的体现51-52
  • 第四章:竹林七贤诗与唐人的“出世”情怀52-72
  • 1、唐诗中的竹林七贤诗概况52-53
  • 2、竹林七贤与竹林七贤的意象53-57
  • 2.1 竹林七贤概述53
  • 2.2 竹林七贤“放荡”的生活的背后53-57
  • 3、“出世”与“入世”的问题57-63
  • 3.1 古代隐士们的“真隐”与“假隐”57-59
  • 3.2 儒家与道家之辨59-63
  • 4、唐诗中的竹林七贤与唐人的“出世”情怀63-68
  • 4.1 唐诗中的竹林七贤与初唐诗人的隐逸情怀63-66
  • 4.2 竹林七贤诗与唐朝中后期知识分子的避世心态66-68
  • 5、竹林七贤诗与盛唐时期的人的自我标榜意识68-71
  • 6、竹林七贤形象探析71-72
  • 第五章:金陵诗、赤壁诗等怀古诗歌与晚唐气象72-90
  • 1、唐诗中的三国怀古诗72-73
  • 2、唐诗中的金陵怀古诗歌73-78
  • 2.1 金陵王气73-75
  • 2.2 唐人与金陵城75-76
  • 2.3 唐诗中金陵怀古诗歌的形象特征76-78
  • 3、唐诗中的赤壁怀古诗歌78-81
  • 3.1 唐诗中的赤壁78-80
  • 3.2 赤壁之战以及赤壁形象分析80-81
  • 4、中晚唐时期的其他的怀古诗歌81-83
  • 5、怀古诗歌的涌现与中晚唐国势83-88
  • 5.1 中晚唐时期的怀古高潮83-84
  • 5.2 中晚唐时期文人对乱世的思考84-86
  • 5.3 中晚唐诗人对生命的思考86-87
  • 5.4 怀古诗歌的高潮与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南迁的关系87-88
  • 6、怀古诗歌的形象探析88-90
  • 第六章 :蜀汉诗歌与唐代知识分子的英雄情结90-100
  • 1、唐诗中的刘备与诸葛亮90-94
  • 1.1 唐诗中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诗歌概况90-91
  • 1.2 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探析91-94
  • 2、杜甫的诸葛亮情结94-96
  • 3、唐诗中的刘备与诸葛亮与唐人的英雄情结96-97
  • 4、从《三国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扬刘抑曹”现象浅探97-100
  • 结语100-102
  • 参考书目102-104
  • 致谢104-10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绪武;;《醒世姻缘传》词语拾遗[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玉红;;清秀神俊 韵逸洒脱——玄学对魏晋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7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霞;辛弃疾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唐诗咏三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85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