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六朝丽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21:13
   孙德谦的《六朝丽指》一书,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六朝骈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在中国骈文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即以该书为中心,着重分析、揭示它在骈文批评方面的成就和特色,展现其特有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七章,主要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清末民初的学术背景,以及孙德谦其人和《六朝丽指》的成书过程、当时人的评价等等。第二章主要探讨《六朝丽指》中对骈文三种不同名称“今体”、“四六”、“骈文”的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题材的论述,主要包括经世题材和风俗世情题材,山水题材和时序题材,阐发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的题材等。第四章主要探讨《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艺术风格的论述,如六朝骈文的散朗之风,六朝骈文为“气之阴柔者”,“上抗下坠、潜气内转”,“气韵论”等。第五章主要探讨《六朝丽指》中的骈文创作论,重点分析、介绍该书有关对偶、用典、比兴与烘托、“骈散合一”等方面的论述。第六章主要探讨《六朝丽指》中对部分六朝骈文作家的评述,重点是陶渊明、任防、沈约、颜延之、谢灵运、江淹、范晔几人。第七章主要探讨《六朝丽指》中对某些骈文类别的论述,着眼点主要是序体、七体、连珠体。全书的基本结论是:《六朝丽指》一书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就继承的一面而言,该书有关骈文释名、骈散合一、以及“气韵论”和“上抗下坠、潜气内转”等等理论观点,都是在借鉴、吸收前人骈文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就创新的一面而言,书中对六朝骈文审美特征的认识、对主要骈文家的评论,以及对六朝骈文批评中若干是非问题的探讨等等,都有独特见解,虽然其中个别观点不免偏激,但是也有可借鉴之处。所以《六朝丽指》一书不失为六朝骈文批评的重镇。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六朝丽指》的成书背景及作者介绍
    1.2 《六朝丽指》的成书过程及当时人评价
    1.3 《六朝丽指》的主要版本及研究状况
第2章 《六朝丽指》中的骈体文辨名
    2.1 今体
    2.2 四六
    2.3 骈文
第3章 《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内容题材的论述
    3.1 经世题材和风俗世情题材
    3.2 山水题材和时序题材
    3.3 阐发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的题材
    3.4 其他
第4章 《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艺术风格的探讨
    4.1 揭示六朝骈文的散朗之风
    4.2 认为六朝骈文属“气之阴柔者”
    4.3 指出六朝骈文之“上抗下坠、潜气内转”的艺术特点
        4.3.1 “上抗下坠,潜气内转”的由来与发展
        4.3.2 “潜气内转”与虚字
        4.3.3 “内转”——文气的“断”与“转”
    4.4 揭示六朝骈文之气韵
第5章 《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创作方法的论述
    5.1 对偶之法
        5.1.1 对偶应当“渐进自然”
        5.1.2 对偶以宽
        5.1.3 避骈枝
    5.2 用典之法
        5.2.1 用典之作用
        5.2.2 引用成语之方式
        5.2.3 用典两句一意为佳
    5.3 比兴与烘托
    5.4 “文有赋心”
    5.5 “骈散合一
    5.6 句式灵活多变
        5.6.1 五言、七言
        5.6.2 十字句
        5.6.3 “或”字句
    5.7 虚字的使用
    5.8 其他
        5.8.1 追求新奇
        5.8.2 炼字代字与小学
        5.8.3 夸饰
        5.8.4 行文无忌讳
第6章 《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作家的评述
    6.1 陶渊明
    6.2 任昉和沈约
    6.3 颜延之和谢灵运
    6.4 江淹
    6.5 范晔
    6.6 其他
第7章 《六朝丽指》中关于六朝骈文类别的论述
    7.1 序类
    7.2 七体
    7.3 连珠体
    7.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莫道才;;“四六”指骈文之形成与接受过程考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作栋;袁虹;;论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宋海鹰;谢敏;;考虑阻塞管理的电网规划混沌进化算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曾枣庄;;论连珠的文体特征[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3期

5 邵建;;比兴、象征与意象[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吴承学;《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7 彭玉平;;词学史上的“潜气内转”说[J];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姗姗;《六朝丽指》骈文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倩倩;孙德谦《六朝丽指》新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9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889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6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