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先唐文学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07 20:25

  本文关键词:先唐文学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为研究对象,以“女娲”之名及女娲神话的形成为研究视角,对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来揭示“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并阐述女娲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综述了五四运动以来关于女娲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阐明本文的立论基础、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正文部分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女娲”之名及女娲神话的形成。首先对女娲的名号进行详细解析,理清“娲”的文化内涵,并区别“娲”与“蛙”在音义和功能关系方面的相似之处。其次论述女娲神话的形成及其出现的原因:作为上古重要的神话之一,是伴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理性意识加深而逐渐形成并流转传承的。女娲神话的出现,既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认知的反映,又是早期社会特征及婚媾关系的折光,也是原始思维与神话理想的典型代表。第二章,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通过研读、分析先唐时期留存下来的各类文学样式中有关女娲的文学作品,梳理出女娲丰富多彩的形象特征:首先她是人首蛇躯的女神,其次是造人的始祖与配婚的对偶神,再次是谐音律的文化精灵,她更是炼石补天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神话史上,女娲是一个上天入地、心灵手巧、造福人类、无所不能的极不平凡的女性形象。第三章,“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首先以一般母题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视角,分析“女娲”文学母题的几个表现维度,并详细论述“女娲”文学母题的内涵特征,明确“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备一定的事实基础与理论依据,“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是女娲神话发展延伸的必然产物。然后从“女娲”文学母题的流变及文学移位和“女娲”文学母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分析论述“女娲”文学母题形成的文学史意义。第四章,女娲文化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首先通过分析女娲身上的各种具体行为,来论述女娲形象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锻造与影响。其次通过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和精神文化现状,分析女娲文化精神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提出发扬女娲文化精神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最后对全文主要内容与结论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并重申了女娲形象的丰富性、“女娲”文学母题的内涵及其文学史意义,以及在当下发扬女娲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女娲神话 女娲形象 女娲文学母题 文学史意义 女娲文化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11-21
  • 一、研究现状述评11-19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19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19-20
  • 四、研究方法20-21
  • 第一章“女娲”之名及女娲神话的形成21-31
  • 第一节“女娲”之名的文化内涵21-25
  • 第二节 女娲神话的形成25-31
  • 第二章 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31-43
  • 第一节 人首蛇躯的女神31-34
  • 第二节 造人的始祖与配婚的对偶神34-37
  • 第三节 谐音律的文化精灵37-39
  • 第四节 炼石补天的女英雄39-43
  • 第三章“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43-64
  • 第一节“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43-51
  • 第二节“女娲”文学母题形成的文学史意义51-64
  • 第四章 女娲文化精神及其当代价值64-70
  • 第一节 对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塑造与涵养64-66
  • 第二节 女娲文化精神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意义66-70
  • 结语70-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表 1:先唐著作中的女娲记载简表75-78
  • 附表 2:女娲画像简表78-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85-86
  • 致谢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东;;“坏女孩”的身份问题及其文学史意义[J];文学自由谈;2011年04期

2 雷鸣;;新时期以来汉族作家“边疆叙事”的文学史意义[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武善增 ,张光芒;研究范型的更新与文学史意义的重构——评耿传明著《轻逸与沉重之间》[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李春雨;刘勇;;近现代作家职业化转变的文学史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5 王秀臣;;“三礼”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6期

6 刘育林;黄贤娟;;先秦侠士简考及文学史意义[J];红河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杨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文学史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S1期

8 程宇静;;论“文宗”的内涵演变和文学史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高旭国;闫慧霞;;生态写作的文学史意义[J];唐山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胡大雷;论古代选本的类型及其文学史意义[J];学术论坛;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怡;;区域经验、个体经验与文学史意义——纪念周文诞辰100周年[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2 张白桦;;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文学史意义[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冰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姜伯静;或许不能小觑韩寒、郭敬明的文学史意义[N];工人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芦婷;先唐文学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建刚;论庚信诗文风格之变[D];湘潭大学;2003年

3 李骜;两宋鼓吹歌曲考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春梅;论新时期以来戏剧中的疯癫形象[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先唐文学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1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