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诗学“禅境”与现代困境 ——陈先发论

发布时间:2020-12-18 18:36
  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在呼吸现代生活气息、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同时,也一直发扬着传统的艺术精神。桐城诗人陈先发作为当代诗坛的佼佼者,善于将禅理禅趣融入诗歌以拓宽诗境,在化用古典文化资源、赓续汉诗传统的同时,着力书写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从而为当代新诗贡献了一批风格独具的优异文本。本论文绪论部分着重对陈先发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从文明的视野出发,对陈先发的诗思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家乡桐城派文化、孔城记忆以及乡野经验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并将诗人创作分为“火”质时期、“土”质时期以及“木”质时期,论析其诗歌探索如何从烈士情怀到美学框架奠定的沉潜再到浓烈情感的淡出,呈示其在刚与柔、散与专的动态平衡中所寻得的稳健发展的路径。正文第二章重点解释其诗学“禅境”,从“‘直觉’、‘顿悟’:陈诗的深层直觉资源”、“‘空白论’:‘不可说’的诗学表达”以及“‘道在日常’的现实关怀”三方面介绍陈诗禅境的具体表现,并从语言层面分析其对汉语言传统资源的执着与超越。正文第三章结合诗人陈先发的记者身份,分析陈诗中聚焦现代困境的因缘。将陈诗的现代困境诗学表现从轻与重、古与今、“我在这里”三方面对比阐释,并从语言层面介绍...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文明的视野俯瞰:陈先发诗思历程
    第一节 “儒侠并举”的起源
    第二节 “流火”到“木质”:陈诗创作分期
        一 “火”质时期:1989-1994
        二 “土”质时期:1994-2014
        三 “木”质时期:2014至今
第二章 “发明传统”和诗学“禅境”
    第一节 诗学禅境:语言学的当代生发
    第二节 诗学禅境的具体症候
        一 “顿悟”的深层直觉资源
        二 “空白论”:“不可说”的诗学表达
        三 道在日常:陈诗的现实关怀
    第三节 汉语言传统资源的赓续与超越
第三章 现代困境中的诗学维度
    第一节 向困境索取资源:作为记者的诗人陈先发
    第二节 现代困境的诗学表现
        一 轻与重:“重负下的蔚蓝”
        二 古与今:“前世与今生”
        三 “我在这里”
    第三节 “不谐和音”的语言魔术
第四章 禅境、困境互动下的陈诗价值
    第一节 “禅境”与“困境”的交缠互动
    第二节 生生不息:陈先发的诗学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陈先发年表
附录二 :诗人访谈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桐城派道统的“立”与“破”[J]. 史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2]“传疑时代”的“五行”观念——《尚书·洪范》“五行”畴考论[J]. 王聪,康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3]谈陈先发[J]. 何言宏,王东东,张光昕,何同彬.  名作欣赏. 2015(04)
[4]“文化安庆”视域中的禅宗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 何刘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7)
[5]陈先发与桐城[J]. 张德明.  名作欣赏. 2012(34)
[6]作为日常生活的乌托邦——诗人陈先发评传(节选)[J]. 何冰凌.  名作欣赏. 2012(34)
[7]诗人角色的当下境遇——评陈先发的《养鹤问题》[J]. 伍明春.  文学教育(上). 2012(09)
[8]固定着自画像的几个钉子[J]. 陈先发.  艺术广角. 2011(04)
[9]论陈先发的诗歌修辞[J]. 陈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需要更高的关切来进行宽恕 读陈先发长诗《写碑之心》[J]. 刘晓萍.  上海文化. 2010(03)

博士论文
[1]阐释美国当代社会:德里罗作品的互文性研究[D]. 马群英.厦门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海子诗歌中的“还乡”书写研究[D]. 林楷虹.广州大学 2018
[2]传统的现代再出发—陈先发诗歌研究[D]. 任少亮.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魔与禅:洛夫诗思研究[D]. 潘洁.南京师范大学 2012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佳佳.安徽师范大学 2010
[5]传统与现代的契合[D]. 黄丽.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4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24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7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