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韵小说漂泊类型故事的对话结构
本文关键词:蒋韵小说漂泊类型故事的对话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复调诗学是巴赫金根据自己主体间性和对话交往的哲学理念,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的叙事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还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复调性在他的阐释之下展示出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复调小说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和更新的研读方法。生于50年代的蒋韵自跻身作家的行列,就一直独立行走于文坛的边缘,执着坚守着自己的精神牧场,保持着一个默默探索的身姿。她笔下书写的多是漂泊的故事类型,以之探讨表现一代人和历史的特殊关联方式,以及和他者,和自我之间的内在差异性的叙事,这也是笔者认为她能够被普遍指认为独特而优秀存在的最大原因。在她的创作中,有对人性的殷切关注、对命运的深入思考,还有对人生不断的追问,而本文试图尝试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蒋韵漂泊类型故事,以深入形式的扫描呈现蒋韵创作的独特之处。绪论:“精神漂泊的多重对话”,内容上分为两大板块,先就蒋韵目前的创作和研究状况进行简单地归纳和整理,并申明笔者本文选题的独特角度与工作假设。然后对对话结构展开解释,从主体间性到对话理论,进而突出解释“对话性”和“差异性”两个概念,奠定理论基础与工作的方法。正文从对话性的两个类型——“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顺势展开。第一章“启蒙对话的对位与错位结构”,相对应“大型对话”,以潜在的形式上的复调,从故事之间的对位结构和同一故事的众声喧哗的错位结构,来解读在启蒙对话中,蒋韵是如何完成对这一代人和历史,和他者,和自我的对话方式的表达。第二章“个人对话的间性结构”,相对应“微型对话”,以潜在的内在含义上的复调,来阐释蒋韵以倾听的态度,如何对多种类型女性与单一类型男性,对孩子与母亲,对分裂的自我进行内在性的复调建构。第三章“从启蒙对话的对位结构到性别对话的差异结构”,主要是从启蒙对话和个人对话的交集中,发现性别差异性,再从蒋韵漂泊故事类型中男女性别差异的人生轨迹中,最终完成对蒋韵“从漂泊始到漂泊终”的环形漂泊故事对话中对于终极宿命的语义发现。结语部首先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归纳蒋韵精神漂泊类型故事中的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她小说的对话表意结构中潜在的寓言性。然后从她的独特贡献、阐释空间等层面上,发现她和中外文学史的独特联系方式。蒋韵以现代小说的复调性叙事方式,赋予漂泊的古老故事类型以崭新的呈现方式;她承袭了《红楼梦》式的诗性理想,转换为现代人思辨的精神品格,这是她对中国当代文坛最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蒋韵小说 漂泊故事 对话性 差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 精神漂泊的多重对话10-14
- 第一章 启蒙对话的对位与错位结构14-26
- 一、故事之间:时间与空间的两种对位结构14-21
- (一) 时间中的对话关系:与过往时代的精神共鸣15-18
- (二) 空间中的对话关系:与故乡的情感和声18-21
- 二、同一故事:众声喧哗的两种错位结构21-26
- (一) 现实故事:情爱理想的精神交流21-23
- (二) 神话故事:文化身份的精神认同23-26
- 第二章 个人对话的间性结构26-34
- 一、多种类型女人与单一类型男性的向心结构26-29
- 二、孩子与母亲的交响结构29-32
- (一)纯真与冷漠的情感冲突29-30
- (二)死者与生者的伦理对抗30-32
- 三、双重自我的分裂结构32-34
- 第三章 从启蒙对话的对位结构到性别对话的差异结构34-42
- 一、男性人生的螺旋型轨迹34-38
- 二、女性人生的平面直线轨迹38-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51
- 后记51-52
- 个人简介52-5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文博;小说文体的变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敬文东;从本体论角度看小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周劭馨;;穿行2002年江西小说现场[J];创作评谭;2003年02期
4 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视域中的小说[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5 卢世华,石昌渝;《汉书·艺文志》之“小说”的由来和观念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邱昌员;论唐代豪侠小说与咏侠诗之互动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晓华 ,汪政;略论鲁敏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5年05期
8 李曙豪;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新变[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9 路文彬;小说之名:从历史到虚构到迷幻的合法想像[J];文艺争鸣;2005年01期
10 龙钢华;小说含义及地位的嬗变[J];求索;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保昌;;小说文体:在1985年及其以后[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国平;;论现代城市社会小说的新闻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施津菊;;一种新的小说体式的可能与探讨——兼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语言的唯美表现[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4 祝敏青;;小说辞章编码与解码的界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张荣翼;;词·曲·小说——中国文学中边缘文体的中心化与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6 汪雨涛;;“新女性神话”的缔造——试论冰心五四时期小说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董乃斌;;唐代诗歌散文的小说化倾向——小说文体孕育过程论之一[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陶东风;;暴露叙述行为——中国先锋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之一)[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梅;为当下小说创作把脉[N];文学报;2003年
2 王晓峰;小说精神与小小说文体现实[N];文艺报;2002年
3 徐则臣;小说的边界和故事的黄昏[N];文艺报;2013年
4 张学昕;近年农村小说的创作[N];文艺报;2001年
5 费振钟 姜广平;文学已进入到一种后小说时代[N];泰州日报;2010年
6 张浩文;新时期海南小说异军突起[N];海南日报;2008年
7 黄宇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明清家将小说的“混类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杨扬;《暗示》:一次失败的文体实验[N];文汇报;2002年
9 何弘;小小说文体流变考[N];文艺报;2011年
10 陆贵山;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成果[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2 朱洁;儒家视阈中的越南汉文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4 谢雪花;困顿与寻找[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斌;意义与结构[D];暨南大学;2003年
6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7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8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静宇;王蒙小说与苏俄文学[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晓军;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艳;论小说的空白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温玉林;文化转型与五四小说的参与[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游育红;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与电影[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刘莹;台湾“悼亡小说”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周霄;论世纪之交的“教授小说”现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永芳;小说对话英译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玲玲;语言学视域下的李锐小说创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徐康;中国当代实验探索小说文化价值批评[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9 田赛男;论梅娘小说的三大主题—情爱、人性与儿童[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卢传才;近十年女作家小说中的情爱与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蒋韵小说漂泊类型故事的对话结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