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延安多媒介互动与文学再生产——以赵树理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3 15:48
1940年代,延安解放区的农民文盲率极高,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无法被农民读者直接阅读。赵树理以农民为写作对象,但农民却无法阅读他的小说。这导致小说作者拟想的读者和实际的读者并不一致。但小说通过视听媒介的转化,深入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成为小说的"读者"。媒介形式的转换导致小说文本传递的意义被再生产,形成1940年代解放区多种话语叠加的独特现象。革命新话语、五四话语与农民话语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小说如何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视听媒介转化
二媒介转化与延安文学再生产
三文学再生产与话语“重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延安解放区新秧歌的意识形态性特征[J]. 谢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2]完美的假定 悲凉的结局——论赵树理的文艺传播观[J]. 赵勇. 浙江学刊. 2001(03)
本文编号:3016765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小说如何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视听媒介转化
二媒介转化与延安文学再生产
三文学再生产与话语“重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延安解放区新秧歌的意识形态性特征[J]. 谢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2]完美的假定 悲凉的结局——论赵树理的文艺传播观[J]. 赵勇. 浙江学刊. 2001(03)
本文编号:301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16765.html